大晋开国已经差不多百年了,到了承庆帝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但是,几代下来,围绕着皇位,折腾出来的事情已经不知道祸害了多少人家。承庆帝出身不高,其生母过世得也比较早,承庆帝运气比较好的是,先帝儿子不多,加起来也就是四个,除了贵妃所出的二皇子之外,大家出身相差也不是很大,尤其后来承庆帝被淑妃养在了身边,在出身上算是差不多扯平了。兄弟四个里面,大皇子占了长子的名头,但是外家因为扯上了科举舞弊案,能干的差不多被杀光了,剩下的也被流放,在朝中没什么势力,后来还在一次打猎的时候,被人捣鬼,遇上了饿得发慌的老虎,虽然最终逃出了生天,但是却摔断了腿,后来也不知道找的什么大夫,直接瘸掉了。二皇子最受宠,但是却因为嚣张跋扈,即便先帝偏爱,最终还是黯然退场了,承庆帝行三,在跟几个兄弟斗智斗勇之后,最终被推上了皇位。而几个兄弟里面,除了老大被封了宁王之外,老二在承庆帝登基之后不久,就郁郁而终,老四跟他斗得最久,结果前几年的时候,就被承庆帝抓到了小辫子,削了爵位,一个皇子,最终不过被封了个辅国公,如今只得破罐破摔,干脆蒙头待在府里面生孩子,这些年一直被太多的侍妾孩子带来的财政问题所困扰。
  承庆帝虽说年纪不算大,如今也不过二十六七岁,但是前二十年就在跟自己的兄弟斗,跟自己的父皇斗,登基之后又在跟臣子斗,权利欲还是很强的,因此,哪怕有了嫡长子,也觉得一时半会儿看不出好坏来,并不想立太子,下面的人这会儿自然也不会不开眼提什么储君的事情,毕竟承庆帝还年轻,这会儿朝廷上下也没什么大事,立太子的事情缓一缓也没什么。不过,这会儿给徒景年挑选先生,然后还有伴读,还是让很多人蠢蠢欲动起来。
  皇后却也干脆,即便娘家过来说是要让自己的侄子给儿子做伴读也不置可否,回头就告诉了承庆帝,承庆帝琢磨了一下,很快将徒景年伴读的人选给圈了出来,一个就是徒景年的表兄苏煜,一个是阳平大长公主的次子曹矩。苏家出了个皇后,又有徒景年这个嫡长子,几乎是妥妥地站在皇后这一派了,就算他们拍着胸脯说自己只忠于圣上,只怕相信的人也没几个,其中自然不包括皇帝。而阳平大长公主是承庆帝的妹妹,当年也颇得先帝宠爱,不过却是个很知道进退的人,跟承庆帝关系也不错,在承庆帝登基的过程中,她和曹家也帮了不少忙。因此,承庆帝登基之后,不光第一个册封了大长公主,还给了阳平大长公主的长子一个可以世袭三代的子爵的爵位,又封了她长女为琳琅郡主,算起来是宗室这一代领头的人物了。阳平大长公主一向识时务,也不用担心她急着站队。
  皇后对此也比较满意,不说阳平大长公主和曹家如何,苏家本身就不是什么小门小户,苏家前朝的时候就已经为官好几代,本朝开国那会儿因为是降臣被打压了一阵,但是苏家诗礼传家,几乎每代都有人科举入仕,又有姻亲故旧互相提携,等到了先帝的时候,即便不是什么顶级的家族,在朝野内外都有了说话的分量,因此,在先帝开始看重承庆帝之后,便下旨将苏家二房嫡长女赐婚给了当时还是肃王的承庆帝为王妃。承庆帝登基之后,皇后之父苏牧就主动告老,辞去了户部尚书的位置,顶着个承恩公的爵位在家含饴弄孙,这样反而得了承庆帝的好感,对皇后的兄弟和堂兄弟时有加恩之举。因此,苏家在朝中的实力并没有真正受到多少损失。皇后也听说过苏煜,虽说才七岁,但是却是苏牧亲自启蒙,听说是个很是聪明伶俐的孩子,而且并不傲慢张扬,行事颇有章法,有这样的表兄在一边提点着,对徒景年自然没有坏处。
  作者有话要说:
  ☆、耳熟的名字
  哪怕是披着皇室嫡长子,很可能成为太子的光环,但是在人们眼里,徒景年依旧是个刚刚才到开蒙年纪的孩子,徒景年在宫学里表现得并不坏,当然,也没达到那种天才的水准,就是普通的聪明。但是徒景年却表现出了孩子难得的自制力和毅力,让几个原本有些忐忑的先生松了口气。
  而过来做伴读的苏煜和曹矩,应该在家里面也是被家人嘱咐过的,看着也不是什么骄纵之人,徒景年对他们并不真的颐指气使,真的当成伺候他的人使唤,毕竟苏煜和曹矩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他的表兄,因此,徒景年对他们很是亲近。他本来就不是什么低情商的人,这会儿跟两个最大不过七八岁的小屁孩套交情,自然是一套一个准,很快三个人就亲亲热热混在一起,几乎无话不谈了。
  而相应的,徒景年也开始更了解朝中的一些事情。之前苏皇后会时不时告诉他一些,但是一般都教的比较含糊,往往就是在教百家姓的时候,告诉他,哪个官员姓赵,家里怎么样云云。而且苏皇后一向摆出了一副不干涉朝政的样子,朝中的事情知道得也不是非常清楚,每年能够见到的外命妇也就那么多,而且一般都是集中起来磕个头,她再酌情按照其家族的官职赏赐就行了。
  但是皇后身在后宫,能知道多少事情,内宫与外面不可私通,皇后便是想要见见家人,除非是特殊情况,比如说当初皇后生徒景年的时候,平常得趁着三节两寿之类的时候,而那个时候,外命妇也一块儿过来了,接见了外命妇,留给自己跟家人说私房话的时间也就没多少了,顶多互相问个好,然后就来不及说什么了。外面那些官员究竟是能干还是尸位素餐,官声如何,立场如何,那是一概不知的。
  如今徒景年进了学,先生自然不会没事说这个,尤其这些人不管自己什么品性,但是要教学生,尤其还是个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皇帝的学生的时候,自然是希望学生学得无比高大上,最好什么阴私之类的都不感兴趣,来个圣天子垂拱而治那就最好不过了。皇帝和臣子之间从来不是简单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两者之间其实属于那种互相竞争的关系,起码改朝换代了,皇族一般要被斩草除根,臣子却可以左右逢源,投降是识时务,回家也是有臣节。历史上明朝那会儿有臣子能直接跟皇帝说,你尽管在后宫里面吃喝玩乐睡女人就行了,国家大事,有我们这些大臣呢!当然,本朝虽说不至于到了这个地步,但是,不管哪朝哪代,臣子的想法都是一个样,希望君主仁慈,不是个喜欢什么事都插手的人,当然,也不能太昏庸,弄得臣子也难做什么的。因此,哪怕是启蒙,几个先生也能够将《三字经》、《诗经》什么的掰出各种高大上的意思来,至于实际情况怎么样,他们是一概不讲的。
  好在徒景年不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哪怕生活在几百年后科技比较发达的世界,徒景年也不是真的只知道研究的人物,他以前那个研究所因为保密之类的缘故,位置就在大西南,附近差不多是有名的穷山僻壤,贫困县是大把大把的抓,徒景年上辈子的老婆就是他在一次露天实验的时候,遇到的一个支教的大学生。而且那时候网络发达,网上什么信息都有,民生之类的东西,自古以来其实问题都差不多,只不过古代生产力低下,也没有什么社会福利,阶级森严,而显得比较明显罢了。
  他这会儿自然也不管这些事情,只是在下课之后,跟苏煜曹矩闲聊,问问宫外的一些事情,两人自然乐得将自己知道得一些事情告诉他。开始的时候,两人说的最多的还是自家和自家亲戚之间的事情,很快,尤其是苏煜那边,估摸着是苏家那边发现了徒景年的想法,开始借着苏煜的口,将外面的一些事情慢慢告诉徒景年。
  然后徒景年听到了几个似乎听说过的名字,最熟悉的一个名字是荣国公贾代善,宁国公贾代化,如果只有一个名字,徒景年还能当做是巧合,两个名字,又是堂兄弟,又被封了国公,这自然唤醒了徒景年的记忆。
  之前也说过,徒景年上辈子的母亲出身书香之家,传统文学熏陶出来的人,87版红楼梦出来那会儿,徒景年还被他母亲拉着在一边陪看呢,这两个名字自然不陌生。
  然后徒景年就有些抑郁了,红楼梦里面很多东西都语焉不详,但是一大堆靠这玩意为生的各种红学家却有个共同的推测,那就是这里面牵扯到了储位的更迭之类的问题,起码,徒景年这个人,如果按照红楼梦里面的说法的话,那么就是标准的炮灰型人物,应该就是里面就提到了一次的说是坏了事的义忠亲王。徒景年脸上若无其事,心中却在暗骂,还不如什么都不知道呢,这下知道了,反而有了些顾忌,稍微调整了一下心态,徒景年继续跟苏煜曹矩两人说起话来。
  作者有话要说:
  ☆、甄氏入宫
  徒景年那点小心思很快就被自己压了下来,这种事情本就多想无益,作为嫡长子,占据了礼法上的优势,若是不能登上皇位,将来只怕想有个善终都难。何况,徒景年本来就不是什么认命的人,这天底下也没有真正一成不变的事情,从他到了这里开始,一切便已经发生了改变。
  皇后有孕,又正值选秀之年,一大堆花一般鲜妍的官家少女进了宫,其中有一个引起了徒景年的注意,秀女中,一个赫然姓甄,是奉圣夫人甄吴氏的嫡长孙女。奉圣夫人是皇帝的乳母,皇帝当年还是小皇子的时候,并不受宠,虽说内务府按照惯例安排了四个乳母,但是奴婢也是挑剔主人的,要不哪有奴大欺主的说法,几个乳母伺候也不精心,到了不用喂奶的时候,个个找了门路走了,就留下了现在的这位奉圣夫人,甄家原本也不是什么大家族,内务府出身,说白了就是皇家的家奴,在金陵那边做着土财主,甄吴氏也算是有些赌性,想着当今皇子比较少,小主子将来起码也能混个郡王,有个郡王做靠山,在京城算不上什么,放到金陵,就能横着走了。
  说知道,原本不起眼的三皇子反而成了最终的胜利者呢?等到皇帝登基之后,想到乳母的恩情,当即给乳母赐下了诰命,封为奉圣夫人,然后,又给几个奶兄弟封了官,都是肥缺,让另外几个当年求去的乳母悔青了肠子。
  甄家这会儿还没有日后四次接驾的显赫,野心也算不上有多大,家里的男人大能耐也没有,不过就是想着升官发财罢了。偏偏甄吴氏在宫中待了那么多年,虽说知道当今是个念旧情的,但问题是,甄家远在江南,一年也就那么几次机会能见到皇帝,尤其是甄吴氏,她年纪大了,也不住在京城,不可能每年都舟车劳顿往京城而去,时间一长,再多的情分也淡了,这让她心中不安。回头一瞧,自家的孙女正到了花信之年,生得美貌,有知情识趣,能奉承,能撒娇,看模样正是圣上喜欢的类型,心中不由一动,当即便下了决心。于是,甄氏淑贞便进入了大选的名单中。
  徒景年虽说注意到了甄氏女,但是,他却不可能也没办法对一个小姑娘做什么,他现在所需要的,就是塑立一个合格的皇子的形象,尊师重道,有想法,有心胸,不人云亦云,当然,还要刷皇帝的好感度。
  皇帝最近心情很好,皇后有孕没多久,又报上来说,李美人也有了身孕,皇帝自然是高兴,当即下旨赏赐了一些物件,不过重点还是在皇后这里。
  这会儿宫中并无几个高位的妃嫔,皇后这会儿身子虽说也开始重了,也不得不将选秀的事情管起来。好在她需要做的其实不多,这年头选秀,尤其是大选,那就是拼爹。只要体貌没有什么大的瑕疵,一般都不会被刷下去,等到选秀通过了,是赐婚还是留在宫里,那就再说了。好在一般官位比较高的人家其实也不乐意将女儿送到宫里去,一般不会真的将女儿留到选秀的时候,往往就是早早十一二岁就订了亲,报个免选。本朝对外戚固然优容,但是,也颇有限制,要不然,苏皇后才封了后,苏家老一辈的也不会赶紧上折子请辞。因此,需要留下来的也不是很多。
  甄氏女却是圣上亲自圈了名字留下来的,他知道乳母的心思,也乐意给他们一个恩典,至于甄淑贞,这会儿不过十四岁,还是个没长开的小女孩呢,圣上这会儿不过当她是个晚辈,因此,直接封了贵人,赐住雨花阁。
  皇后倒也没有泛酸,嫁给皇帝,最不该的就是连自己的心都献出去,因此,甭看她平常对圣人一副温柔体贴的模样,其实,她一直谨守着自己的本心,本心不被迷惑,才能在宫中稳操胜券。
  选秀结束之后不久,皇后已经有了八个月身孕,却正值万寿节,自然,帝后二人依旧得出场宴请群臣,结果万寿节结束那天晚上,皇后动了胎气。
  作者有话要说:
  ☆、薨逝
  万寿节总共持续了三天,第三天晚上的时候,干脆就在皇宫里面举行了家宴,除了宫里面有名位的妃嫔还有皇子公主,就是一众比较亲近,也就是说,起码爵位在国公以上的宗室,都是徒家人,人算不上多,就是在永安宫里面摆了宴席,又找了教坊司的人过来歌舞助兴。
  结果宴席举行到一半的时候,一个表演胡旋舞的舞女却是从头上取下一根尖锐的金簪,向着承庆帝刺去,皇后就坐在皇帝身边,当即大惊,心念电转之下,便直接将承庆帝往边上推去,自己挡在了前面,她大概觉得这个舞女应该会被一边伺候的太监挡住,哪知道,那太监挡是挡了,偏生承庆帝身边这位大太监张德没练过诸如葵花宝典之类的武功,可是,那舞女却是学过功夫的,张德竟是没挡住,还被舞女冲过来的惯性冲得往后一倒,两个人的重量加起来,直接就将摆着酒宴的檀木几案给撞翻了,承庆帝被推开只是被擦了一下,却正正撞上了皇后,皇后本就身子沉重,哪怕一边伺候的宫女赶紧上前,皇后还是摔倒在地,差点被压在几案下面,当时就见了红。
  那个舞女很快被制住,结果她却是直接咬舌自尽了。承庆帝大发雷霆,下令彻查,但是皇后这边却已经陷入了危险之中。
  永安宫中临时铺设了产房,皇后被送了进去,但是皇后直接被那一撞,身上几乎没了力气,哪怕灌了参汤,一时半会儿也提不起精神来,虽说给皇后准备的稳婆经验都很丰富,但是遇上这种情况,她们也无能为力。御医开了催产药,但是效果并不算好。
  徒景年跟承庆帝一起站在外面,看着一盆盆的血水被捧出来,都是心乱如麻,承庆帝脸色铁青,除了担心皇后,也是因为之前那场未遂的刺杀,要不是皇后及时用力推了一把,被几案压住的人很可能就是他,若是稍有不慎,刺客就得手了,要知道,刺客的金簪上抹的是见血封喉的毒药,张德在拉着刺客的过程中被刺中,没多久便断了气,让承庆帝后怕不已。那边御医满脸冷汗地出来,见得承庆帝的脸色,双腿一软便跪了下来,颤巍巍地禀报道:“陛下,娘娘胎位不正,又提不起力气,只怕……”
  御医还没说完,承庆帝就咆哮起来:“朕要的是母子平安!要是皇后和腹中的孩儿有半点差池,朕诛了你们九族!”见头发都已经花白的御医脸色惨白,摇摇欲坠,承庆帝深吸了一口气,神情坚定了起来,好半天咬牙道:“若是不成,保皇后!”
  御医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进了殿内,徒景年也是脸色苍白,他拉住了承庆帝的袖子:“父皇,母后不会有事的,对吗?”徒景年是真的很慌,皇后对他一直很好,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母子亲情,他现在也来不及去想若是皇后有事,承庆帝一时念着皇后的情谊,对他如何,等到日后情谊渐渐消散,他该如何应对之类的问题,只恨自己当初为什么不是学的妇产科,脑子里徒有一大堆化工、材料、武器之类的知识,这会儿却是半点用也没有。哪怕知道个剖腹产,可是这年头,哪有这个条件?怎么输血,怎么止血,怎么测血型,他都是两眼一抹黑,这会儿心烦意乱到了极点,下意识地就开始向离得最近的承庆帝请求安慰。
  承庆帝见徒景年强作镇定,眼圈却已经红了的模样,心中也是一酸,抓着徒景年的手,脸颊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才说道:“阿鲤乖,你母后一定不会有事的!”
  而宫中,几度陷入昏厥的苏皇后被御医用金针唤醒,她虚弱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不过还是强调道:“保,保孩子!”她不是不知道做这个决定之后,自己几乎是十死无生,但是她也是无可奈何,一来,腹中的是自己的孩子,保护孩子是为人母的天性,二来,她却也非常理智,这年头生孩子就是九死一生,她在宫中这么多年,自己也精于保养之道,对自个的身体心里有数,看到那些稳婆御医几乎是如丧考妣的神色,就知道自己这次只怕逃不过这一劫,就算勉强活下来,只怕也熬不了几天,与其如此,不如给腹中的孩子一线生机。
  这边御医稳婆都是两头为难,不过不管怎么样,还是皇帝最大,因此,却是嘴上答应着皇后,却也只能先顾着皇后的。
  永安宫这边,皇后痛苦地生产,徒景年在外面熬得满眼通红,承庆帝瞧他熬不住,劝他去休息,他不肯,结果被承庆帝强命人灌了一碗安神汤下去,很快就昏睡过去,徒景年睡着了,承庆帝却睡不着。刺客的事情正在深入调查,可是,线索大半都被掐断了,那个舞女是金家之后,金家当年跟着原本的二皇子,二皇子失败,金家被牵连,一家子十五以上的男丁都被砍了脑袋,小一点的要么流放,要么被没入内廷为奴,女子除了流放的,也都沦为官奴,官家的女子多半容貌姣好,又多有才艺,因此,到头来,多半是被卖入烟花之地。那个舞女因为擅长音律,直接被送入了教坊司调教,不知怎么的,竟让她跟已经净了身的幼弟给搭上了头,哪知道,前两年的时候,她幼弟不知得罪了什么人,被活活死了,连尸体都被直接扔到了乱葬岗,那舞女本就因为家中的变故对朝廷心怀怨恨,如今好不容易相认的弟弟也死了,更是怨恨不已。
  不过,凭她一个没入教坊司的舞女,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背后肯定有人,否则的话,她哪来那身功夫,簪子上又哪来的见血封喉的毒药,何况,她学习胡旋舞的时间也不算很长,也并非教坊司里面最出色的,又怎么轮得到她来御前献艺!
  承庆帝越想越恼火,加上皇后那边几度垂危,御医几乎都要自尽谢罪了,承庆帝干脆罢了朝,就在永安宫的偏殿里面等消息。而徒景年那边也是在宫学告了假,一醒过来,就跑过来守着。
  皇后经过了两天三夜挣命一般,终于产下了一子,可是那孩子已经在腹中被憋得浑身青紫,出来之后半点气息也无,皇后心神一松,却是血崩了,哪怕整个太医院都要被搬过来了,皇后还是没能救得过来,在外面的人因为清查刺客事件人心惶惶的时候,宫中敲响了丧钟。
  作者有话要说:
  ☆、赐死
  哪怕皇后的权威只限于内宫,但是在礼法上,皇后却是与皇帝是平等的,因此皇后薨逝,堪称国丧,举国致哀。
  承庆帝不管是真是假,在外却表现得悲痛欲绝,徒景年也是悲伤不已,因为之前熬得时间太长,在哭灵的时候竟是晕厥过去,吓得承庆帝急召御医。
  皇后的丧礼十分盛大,承庆帝拟了“懿”、“贤”、“元”,甚至是“圣”等一大堆好寓意的字作为皇后的谥号,不过最终还是只取了“懿”、“元”二字,苏皇后的谥号便如此定了下来。另外的问题就是,这年头说是事死如事生,承庆帝登基的时候已经在建造属于自己的皇陵,但是这会儿,承庆帝的皇陵景陵如今要说起来,刚刚才开了个头,于是,懿元皇后的灵柩自然不能立刻入景陵,而是要先停灵,等到将来承庆帝百年之后,两人再行合葬。
  后宫里的一堆嫔妃甭管心里怎么想的,在灵前也是哭得梨花带雨,花容惨淡,一副我见犹怜的模样。可惜的是承庆帝没心思去欣赏,他手底下的人已经查出了那个行刺的舞女背后的人是谁。二皇子当年郁郁而终,但是,他的势力却保留了一些,后来竟是被老四给收拢了,这几年老四看着醉生梦死,私底下却没有如何安分下来,这次也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据他的心腹交待,老四是想着杀了承庆帝,到时候立徒景年做皇帝,堵住那些言官的嘴,自己做摄政王,到时候,徒景年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稍微使点手段,自然也就夭折了,到时候,自己登基岂不是名正言顺……
  承庆帝得知之后,气得满脑门的青筋乱跳,他在立政殿内暴躁地走来走去,将最喜欢的一套越窑秘色茶盅摔得粉碎,咆哮道:“混帐,竟敢如此欺朕!来人,拟旨,徒炆琦心怀悖逆,谋刺与朕,窥伺神器,夺爵,除宗籍,废为庶人,赐鸩酒!”
  尽管这道旨意其实不符合程序,按理说,即便是谋逆的大事,哪怕不三司会审,起码宗人府那边也要走个过场,但是同样的,这种事情,已经触及了承庆帝的底线,承庆帝也是担心夜长梦多,干脆直接快刀斩乱麻,先干掉徒炆琦,至于其同党,再慢慢审理他身边的幕僚手下便是了。
  之前遇刺事件发生之后,承庆帝就命令全长安戒严,又命人包围了几个有可能行刺的人家的府邸,这里面,自然有徒炆琦,徒炆琦当时就知道已经事败,他却也是个人物,也不逃跑,安然待在府中,依旧饮酒作乐,府中人心惶惶,有人甚至想要卷着财物逃跑,徒炆琦亲自拔剑杀了两个企图趁夜逃跑的家奴,强令家中豢养的歌姬舞女歌舞取乐,见谁脸上若有惊慌不甘之色,便命人打死了事,府中众人只得强作欢颜,与他赔笑。
  承庆帝旨意既然已经下来了,身边新提拔上来的总管太监徐安平亲自带了人,捧了圣谕还有一壶鸩酒过来了。
  徒炆琦大大咧咧地张着两条腿坐在那里,也不肯下跪接旨,徐安平是首领太监,自然要把差事办得漂漂亮亮的,要不然,刚到手还没捂热的总管的位置就要被别人给夺走了,因此,当即怒了努嘴,边上跟来的几个膀大腰圆的侍卫直接就上了前,将徒炆琦踹了下来,扭着跪了下去,府里面其他人可没这个骨气,哭丧着脸哗啦啦跪了一地,有人已经开始啜泣起来,之前还心存侥幸,这会儿已经知道,差不多是没有幸理了。
  徐安平念完了圣谕,尖着嗓子说道:“庶人徒炆琦,接旨吧!”
  徒炆琦哈哈一笑:“成王败寇,成王败寇啊!”说着,竟是挣扎着站了起来,一把夺过了徐安平边上那个小太监捧着的托盘上的酒壶,直接就着壶嘴就喝了下去。这鸩酒用的毒药可不是什么喝了之后立毙的那种,承庆帝有意让他多受一会儿活罪,因此,发作时间很快,但是持续时间却很长,徒炆琦挣扎惨嚎了大半个时辰,几乎是肝肠寸断,最终七窍流血而亡,临死,也是满脸狰狞,眼眶崩裂,死不瞑目。
  边上很多人看得心惊胆战,有几个原本在一边伺候徒炆琦的歌姬竟是吓昏了过去,徐安平却在一边冷眼看着,等到一边的小太监上前验看,确认徒炆琦已死之后,这才慢吞吞地说道:“还等着干什么,将府里一干人等全部收押,还有,各个屋子里面都仔细搜搜,将庶人徒炆琦谋逆的证据都给找出来,要是遗漏了半点,哼!”
  随着徒炆琦的死,长安城里,再次陷入了慌乱紧张之中,不知多少人惶惶不可终日,生怕此事牵连到自己,坏了一大家子的性命!
  ☆、初提立储
  宫中在为皇后治丧,一大堆的命妇每日里进宫哭灵,很多人是哭得那叫一个真心实意,当然,不是为了懿元皇后,而是为了自己。所谓帝王一怒,血流漂杵。承庆帝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人,何况他这会儿刚刚登基没多久,本质上还是个年轻人,政治手腕自然不会有多圆滑,何况,历朝历代的故事告诉我们,对那些臣子没必要太客气,你太客气了,他们就能够蹬鼻子上脸,拿着所谓的祖宗家法,圣人大义来指责你,约束你,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然后自己却贪赃枉法,肆意妄为。
  大晋当年是打败了蒙古人,然后再跟群雄争锋,得以一统中原,那会儿离宋朝灭国还没有多久,在说起宋朝为何灭亡的时候,崇文抑武,党争,士大夫的权力过大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本朝对于臣子一直是持压制的态度,反正是每一次夺嫡,都是一次权力的洗牌,不知多少高官显贵因此落马,上头对那些没什么骨头的读书人也缺少应有的尊重,反正三年一次考试,一次就有三百多个人入榜,那些勋贵家族也有的是人不想在家里坐吃山空,总之,想要当官的人永远不会少,皇帝永远不缺人用,自然也不会对那些有了异心的臣子有多宽容。
  承庆帝这次没了结发妻子,没了一个嫡皇子,差点连自己的性命也有危险,这如何能让他心平气和起来,因此,一连串血腥意味十足的圣旨发了出去,内阁那边知道此事重大,又有人心虚,生怕这回若是封还,就被皇帝惦记上,觉得自己也是同党,哪怕觉得承庆帝盛怒之下,圣旨显得有些残虐,却也不敢吭声,顺利地将圣旨通过了。
  徒炆琦的幕僚清客还有一些心腹手下大半已经被抓了起来,这会儿直接被严刑拷打,很多人其实知道的事情并不多,毕竟其中一些人根本就是陪着吃喝玩乐的,上面要他们交代,他们什么都不知道,能交代什么,因此,只得绞尽脑汁,到处攀咬,一个个说得煞有其事,比如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位官员到徒炆琦府上,送上了什么什么东西,又在书房密谈了多久之类的,这边口供一出来,五城兵马司和通政司的人就大肆出动,直接找上门去。
  结果这事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承庆帝一开始还觉得愤怒,感觉自己被全天下的人背叛了,但是很快就回过神来,差不多把事情给弄明白了,不过,他可没有澄清的意思,历来一朝天子一朝臣,朝堂上很多都是先帝遗留下来的老臣,所谓三年无改父道,对这些老臣,哪怕觉得他们倚老卖老,承庆帝也只得捏着鼻子认了,结果很多事情做起来都很不顺手,偏偏这些人一向滑不留手,承庆帝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出理由来让他们腾出位置给自己的人。不过到了这个地步,承庆帝忽然发现,这是一个好时机,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将朝堂清理一下,将自己的心腹给提上来。
  因此,承庆帝很快显露了他的帝王手腕,先是雷厉风行地将一批跟徒炆琦有关系的人给下了天牢,暗示从重处理,那些明显被人攀诬的,承庆帝反正就是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弄得他们丢官去职,还得高呼圣上仁慈,皇恩浩荡,至于两边都有点沾边的,对不起了,有用的,承庆帝不介意拉一把,没用的,那么往往就是夺职抄家,好在承庆帝还算是轻拿轻放,没用杀太多人,倒是让很多原本战战兢兢的人长松了一口气,继而又如丧考妣。承庆帝下手说狠也不狠,但是要说轻,那绝对算不上轻,不少官员不光丢了官,连功名都丢了,这才是大事,保留了功名,说不得什么时候就能起复,就算不想当官了,回老家,也有免去赋税的特权,大有人在愿意举家投靠,光靠着收租子,就能够过得很不错,结果没了功名,那么,一切特权就不复存在。别说什么再考的话,这些人做官做到这个地步,谁还会成天啃八股,只怕连四书都不一定全部记得起来了,再说,养尊处优这么多年,就算是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啊,科举考的不光是你的学问,还有你的身体,最重要的是运气。要知道乡试以下,是不糊名的,你一个罢了官夺了功名的人,跑去参加考试,人家有点眼色的,也不会录取你啊!
  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了,承庆帝又给好不容易安下心来的满朝文武砸下了一个深水炸弹——他要立徒景年做太子!
  作者有话要说:
  ☆、掂量
  立储是国之大事,承庆帝自然也不是一时冲动,虽说目前来说,徒景年只是他唯一的儿子,没个比较,但是三岁看老,徒景年算不上什么百年一见的天才,但是做皇帝,也不需要是天才,徒景年性情比较温和宽厚,能够听得进别人的话,但也不是那种没有原则底线的人,而且性子颇为坚韧,自制力也很强,也有自己的想法。别听别人说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类的话,对于皇帝来说,重要的不是你是什么专业的,是什么文凭,朱元璋当初大字不识一个呢,不照样做了皇帝,李煜、赵佶那样的,哪怕文化水平再高,不还是亡国之君。承庆帝自己在四书五经上也算不上出众,做皇帝做得不也挺好的。
  不管是承庆帝对懿元皇后的夫妻之情也好,还是承庆帝担心自个出了什么意外,反叫那些便宜宗室占了便宜也好,总之,立储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徒景年自然也不能表现得迫不及待,虽说皇宫里的孩子早熟,但是徒景年暂时还真没有感受到兄弟带来的什么压力,古往今来诸多太子储君的悲剧,让徒景年对这个位置有些发憷,太子最大的悲哀在于,他永远是二把手,问题是,这年头的一把手是终身制的,等闲你还没办法让他升职或者是将他扯下来。没办法,皇帝已经是最大的了,你见过哪个太上皇活得有滋有味,还能紧抓大权的?嗯,除了乾隆那位,那着实是个例外,最典型的,唐高祖李渊,当年为了储君的事情,将几个儿子玩弄在掌心,结果一出玄武门之变,变成太上皇之后,当真只能垂拱而治,平常想要偷偷哭两声都得看儿子脸色了。
  至于扯下去,你开玩笑吗?这年头,父权,君权何等强大,别人可以说皇帝失德,做儿子的,就算老爹真的混帐,你也得帮着遮掩着,否定了皇帝,相应的,也将作为儿子的皇子同样给否定了,能够废立一次皇帝,就能够来第二次。
  徒景年这会儿要说伤心,也是伤心,但是的确也伤心过了,他不是真的那种没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上辈子的时候,实在是见得多了,这会儿已经开始琢磨起来,自己封太子的事情,眼看着已经是板上钉钉了,毕竟,承庆帝下了决定,正好又没有别的皇子,自己是唯一的候选人,不过,到底是好是坏,还得看。往好处看,生母懿元皇后在最美好的年纪,因为救驾的功劳去世了,还搭上了一个已经成型的皇子,可想而知,生母在承庆帝心中的地位如何,那就是白月光,朱砂痣,永不忘怀的红玫瑰了,自己作为懿元皇后唯一留下的骨血,自然在承庆帝心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同时立了太子之后,嫡长子加太子,这就是名分,名正言顺,不管哪朝哪代,对于礼法都是非常看重的,只要自己不出大岔子,失了圣心,太子的位置应该还算稳当。
  但是,与此同时,问题又来了,在宫里,有母亲和没母亲是不一样的,枕头风的威力可想而知,尤其,宫中的具体事务其实是掌握在女人手中的,自己被人下了绊子,只怕都有苦说不出,而且,封为太子之后,势必要住进东宫,跟承庆帝之间的感情交流也就很少了,毕竟,东宫说是在内宫,实际上属于前朝的部分,跟后宫离得有点远,可是皇帝呢,除了处理国事,大多数时间却是在后宫的,便是承庆帝的寝宫大明宫,也是在皇城中心偏后一些,他年纪小的时候,可以装乖卖萌,等到大一些了,自然不能往后宫走动了。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太子跟普通皇子有个非常重要的差别,那就是,太子只能在东宫,按照礼法,东宫算是一个小朝廷,詹事府就是这个朝廷的表现,问题是,这里面的人全是皇帝的臣子,被皇帝挑给他的,这些人就算有着投机站队的心,也得考虑上面皇帝的想法。可是皇子呢,成年十六就会封爵开府,到时候,在外面,自然可以招揽门客幕僚,跟外臣随意交通,培养提携人才,自然很容易就能培养出一票自己人来,在朝中就有了初步的势力,随着他们在外面经营的时间越长,势力自然更加强大,自然会对东宫产生威胁。
  承庆帝来的时候,就见徒景年坐在有些阴暗的大殿里面,因为这些天哭灵守孝,原本圆滚滚肉嘟嘟的身体瘦了一大圈,看着憔悴了许多,这会儿坐在比较高的椅子上,两条腿悬在搬空,整个人在发呆,看着格外惹人怜爱,心中不由一酸,制止了一边想要出声提醒的太监,轻手轻脚走上前,将徒景年抱了起来,一边感受着他轻了不少的体重,一边柔声问道:“阿鲤,怎么啦?”
  徒景年反应也快,一下子回过神来,不过却是一副黯然的模样:“父皇,他们说我以后是太子了,可是,我不想做太子,你让母后回来陪我好不好?”
  承庆帝不由黯然,用力搂紧了徒景年,轻叹一声,哽咽了一下,才说道:“你母后原本是天上的仙女,这会儿回天上去了,天规森严,你母后要是回来的话,会被处罚的!”
  徒景年搂住了承庆帝的脖子,将头埋在他的肩膀上,闷声道:“我不要母后被处罚,父皇,母后在天上会想我吗?我想她了!”
  “会的,你母后天天看着你呢!”承庆帝感受着肩膀上的湿意,柔声安慰道。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