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特工傻妃不争宠 > 第313节
  皇上高兴的要在三日后,为慕容权在宫中设宴以示嘉奖。这几日先让他把手头上的事情处理一下,离开军营这么久,他要先打理一下军营的事情。
  皇上不但口头嘉奖了慕容权,还赏赐了慕容权很多值钱的东西,这次一起前去的人都有重赏。
  正事说完后,大臣们都离开了御书房。
  皇上看向慕容权语重心长道:“你这次北方之行你母妃甚是担心,去看看你母妃吧!”
  慕容权拱手恭敬道:“是父皇,儿臣告退。”
  皇上点点头。
  慕容权离开御书房,朝千羽宫走去。
  有人高兴就有人失落,皇后得知皇上重赏慕容权很是不悦,但是却也无能为力,当初是她向皇上出主意,派慕容权去北方赈灾,本以为可以难倒慕容权,也好趁着科举期间把慕容权支走,却没想到慕容权却趁机大获民心,真是失策啊!这一切还都要怪长孙悠那个臭丫头,若是没有长孙悠,慕容权怎么可能会把这事办的这么好呢!
  不过太子也在这次的科举期间拉拢了不少的人才,这让皇后稍微有些平衡了。
  太子见母亲如此愤怒,嘴角却勾起了一抹讥讽的笑,清冷道:“母后就不要生气了,凡事有得必有失。”
  皇后不解的看向儿子:“皇儿这话是什么意思?”
  慕容恭淡淡道:“听说这次三弟去北方赈灾,多亏了悠儿给他出了很多好主意。”
  一提到这个,皇后好不容易压下的怒气再次升起来:“不提这个还好,一提母后就来气,那个丫头,口口声声说会帮本宫办事,会帮皇儿,结果却帮着慕容权拉拢民心,实在可恶。小小年纪就给本宫玩心眼,她以为自己能逃出本宫的手掌心吗?”
  慕容恭摇摇头笑了:“母后不觉得说这话有些可笑吗?”
  “你什么意思?”皇后不满的瞪向自己的儿子,他今天是怎么了,说话阴阳怪气的。
  “当初是母后亲手毁了儿臣与悠儿的婚事,如今又要她帮着你办事,你不是拿人耍着玩吗?母后真把她当傻子吗?”每当响起自己与长孙悠的婚事,慕容恭就很怨恨自己的母亲。
  皇后不悦道:“你怎么能帮那丫头说话呢!是她背叛了你。”
  “换成儿臣,儿臣也会这么做的。之前觉得她一无是处时,把她踢得远远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要了她的性命,如今见她对自己有利用价值了,又想拉拢她。母后觉得人心真的是那么好拉拢的吗?母后口口声声说她背叛,可是最初是谁先背叛的?是儿臣先对不起她,所以她才会这么做,她有什么错?母后没有资格指责她。”慕容恭的语气里充满埋怨。
  皇后气愤道:“就算当初母后拆散了你们,是母后看走了眼,但是后来母后有许她皇后之位作为弥补啊!若是她肯帮你,将来你登上帝位,她就是皇后。”
  慕容恭笑了,笑的很讽刺:“母后,你是不是把她当三岁小孩逗着玩呢!你给她下毒,用毒药逼着她帮你办事,为你卖命,这是弥补吗?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都不会真的效忠你的。母后,真正想拉拢人不是这样拉拢的,你用狠毒的办法逼迫她们为你卖命,那不叫拉拢,叫威胁。若想让人真的臣服你,心甘情愿的为你办事,而是要以真心换真心,只有你对别人好,别人才会感激你,回报你。你不肯对别人好,付出真心,想让别人为你卖命,不可能的。
  你看看你身边效忠与你的人,若是没有利益和威胁,他们没人会愿意被你控制的。试问一个正常人,谁愿意每天活在别人的威胁中。
  母后,在这点上,三弟的确比你做的好,他知道如何收买人心,他也愿意用自己的仁慈之心却感化身边的人,这才是一个明智之人的做法。”
  “够了!”皇后气愤的怒瞪慕容恭冷冷的训斥道:“你一口一个三弟叫的亲,可是慕容权何时把你当过哥哥,他的眼中若是有你这个哥哥,就不会处心积虑的要抢你的皇位了,从小到大,他叫过你一声皇兄吗?他根本从来都没把你当哥哥,你现在还站在母后面前夸他,你想气死母后是不是?”
  “母后难道真的不知道反省自己吗?本来我是可以和三弟好好相处的,就是因为母后的多心,多疑,才会把事情闹到今天这个局面,若是从小你不处处针对三弟,他怎么会和我们对着干,若不是母后一心想要除掉他,他怎么会想着争夺儿臣的皇位?小时候他也会亲切的唤我皇兄,是母后严厉的警告他,我是太子,东华国的储君,不是他们这些庶出的皇子能高攀上的,从那以后,他才和我疏远的,才不再叫我皇兄的。
  母后,儿臣真的不明白,父皇那么多儿子,你为何偏偏要针对三弟?”慕容恭终于把埋藏在心中这么多年的话都说了出来,有很多时候,她真的看不惯母亲的所作所为。
  太子的一番话让皇后很伤心,但她是一个要强的女人,绝不允许自己露出一丝一毫的柔弱,即便是面对自己的儿子,也不可以,冷冷的看向慕容恭道:“母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慕容权从小就比别的皇子聪明,这一点很得你父皇的喜欢,所以母后不能让他超越你,母后才会针对他,打压他,恨不得除掉他,就是想让你的将来平坦无忧,你现在不但不感激母后,却来指责母后,你真是太让母后失望了。”
  慕容恭摇摇头道:“可是在母后的打压下,结果是什么,是让他变得更强。儿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三弟有今天都是母后一手逼出来的。若没有母后的打压,针对,或许他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母后不觉得自己的做法适得其反了吗?
  如今母后又要用同样的办法对付悠儿,母后就不怕再训练出一个强大的她吗?”
  皇后不屑的笑了:“慕容权有今天的成就,一部分是与母后的打压有关,母后没有想到他性子那么顽劣,在重压之下不但没有被打倒,反倒越挫越勇了,但是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你的父皇,都是他对慕容权母子太纵容,才会使得慕容权成长的那么快。不过长孙悠和慕容权不同,她毕竟只是一个女孩子,或许有点小聪明,但是想逃出本宫的手掌心,痴心妄想。
  皇儿,经过北方赈灾一事,你也看清长孙悠的心了吧!她已经爱上慕容权了,她的心里真的没有你的位置了,即便母后许她皇后之位,她也不要,可见女人都是善变的,以后不要再为了那个狠心的女人而做傻事了。长孙悠根本就不值得你爱,母后当初毁掉你们婚事的做法是对的。”就算慕容恭对她说了一些不敬的话,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她还是想和儿子处好关系的,她这一辈子就这么一个孩子,她争,她夺,不都是为了他嘛!
  慕容恭摇摇头笑了,讥讽道:“她这么做我能理解,她是被伤透了心。也是看清了母后的欺骗,母后口口声声许她皇后之位,可若是有一天儿臣真的登基为帝,母后真的会让她做皇后吗?不会,肯定不会,因为名不正言不顺。而帮助三弟,若是将来三弟登上帝位,她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后,只要是稍微聪明一点的人,都会这么做的。”
  “你——你是想气死母后是不是?慕容权没有资格登上皇位,你是太子,皇位只有你能坐。若是长孙悠不识相,本宫会让她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的。”皇后愤怒道。其实太子的这番话也是说到了皇后最不想面对的事情。她一直以来都担心长孙悠会倒戈相向,帮慕容权完成大业,然后她顺理成章的做皇后,但是她有自己的打算,慕容权如果将来真的当上了皇上,也绝不会封长孙悠做皇后的,就是慕容权愿意,孟贵妃绝不会同意的。
  太子看向皇后求情道:“母后,请放过悠儿吧!别再伤害她了,我已经很对不起她了,求母后就别再逼她了。想想左相府,若是悠儿真有个三长两短,左相还会死心塌地效忠母后吗?虽然左相不疼爱悠儿,毕竟血浓于水,左相不可能一点不在乎的。”
  皇后阴冷的笑了:“皇儿放心,就算是要对付长孙悠,这个罪名母后也会让慕容权来背的,到时左相府,镇国公府都会投靠本宫,联合起来与慕容权为敌的。”
  “母后,你想做什么?”慕容恭听的身后冒冷汗。
  皇后看向儿子道:“这事皇儿还是不要知道的好。庆功宴后一切就会知道。”
  太子看向母亲,眸低闪过一抹担忧。
  皇后看了眼太子,摇摇头。没想到他对长孙悠的感情这么深,自从毁了他们的婚事,他好像就一直对她这个母亲有诸多不满,看来是时候该让长孙悠永远的离开了,她留着不但会影响太子,还会帮慕容权,这样的人,本宫绝不能留。
  千羽宫
  慕容权从御书房出来后,来到母亲的寝宫。
  “儿臣参见母妃。”恭敬的向母亲行礼。
  坐在贵妃椅上的孟贵妃激动的站了起来,温声道:“我儿快免礼,快让母妃看看你可好。”孟贵妃走到儿子面前,看向儿子感慨道:“权儿黑了,也瘦了。”
  慕容权扶着母亲走到椅子前坐下,恭敬道:“母妃,儿臣一切都好,母妃无需担心。”
  孟贵妃叹口气道:“你此次去北方赈灾,母妃真的很担心,甚至比你去边关打仗还要让母妃担心。要知道战场上都是明刀明枪,权儿武功高强,定能躲过,可是这赈灾是权儿从未涉足过的事情,百姓们看着自己的庄稼被吃光了,定会心疼不已,若是不能帮他们好好解决,得罪了百姓,那可是大事,不但会让皇上怪罪,更是会让你身败名裂。
  有道是不怕明刀明枪,就怕百姓的悠悠众口啊!若是蝗灾处理的不好,失了百姓的心,真的会害死你的。
  好在我儿有本事,把这次蝗灾解决的很好,你父皇龙颜大悦。前几日你父皇便告诉了我你在北方的事情,母妃真的很高兴,没想到权儿不但带兵打仗厉害,这处理农田的事情也是游刃有余,母妃甚是欣慰啊!前些日子你父皇亲自给母妃带来了一盘名叫”飞黄腾达“的菜,说是用蝗虫做的,是权儿在北方为百姓解决蝗灾想到的一个好办法,还帮百姓挣了很多钱呢!如今这道菜在京城乃至东华国各地都很受欢迎,让母妃尝尝,当时母妃尝了之后,觉得权儿的这个办法真是太好了,听说现在别的国家有很多人都来慕名品尝这道菜呢!现在有很多商人都开始养蝗虫了,只要一提到蝗虫,就会夸赞战王有多厉害,母妃真是为权儿感到高兴。”孟贵妃的脸上带着自豪的笑容。
  见母妃高兴,慕容权发自内心的笑了,看向母亲如实道:“母妃,其实这次赈灾的事情,多亏了王妃的帮忙,那些赈灾,帮百姓的好主意,都是王妃想的,包括”飞黄腾达“那道菜。”
  孟贵妃听慕容权这么说,有些惊讶,之前她暗中派去的人有说这主意是战王妃想的,当是她还不信,觉得长孙悠不可能会想到这么好的主意,就是想到了,也不会帮战王的,如今听儿子这么说,孟贵妃有些将信将疑。
  慕容权见母亲不信,继续道:“如母妃所说,对于带兵打仗,儿臣绝对是游刃有余,但是对于农田里的事情,儿臣真的是一窍不通。儿臣出生在皇家,没有机会接触农田,儿臣十二岁就带兵打仗,更是没有机会去民间走走,所以把治理蝗灾这种事情交到儿臣手中,真的很棘手,幸好王妃看的书多,小时候又在乡下呆过,所以对农田有些了解,便想到这些办法。包括帮百姓调去合适北方土地种的种子,教百姓如何给庄稼施肥,如何防虫,都是王妃想的办法,儿臣只是拿着她想的办法去实施罢了,如今百姓把这个功劳算在儿臣头上,儿臣真的觉得汗颜。这一切的功劳都是王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