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三国小术士 > 第703节
  “圣上,鲜卑一直拥王宝玉为王,早晚定南进中原,不可不防。”华歆急切的说道。
  第1585章 出师表
  曹叡思索了片刻,说道:“传朕旨意,改封梁习为并州牧,即刻上任。王雄领幽州牧,率军先行讨伐鲜卑。”
  因为诸葛亮的一份信,东北战火又起,这也是一代武侯没有预料到的。此刻的成都皇宫中,刘禅端坐上方,群臣齐聚一堂,诸葛亮正上书北伐。
  “臣受先帝托孤之重,担当光复汉室之责,夙夜未尝懈怠。今南方平定,无内顾之忧,请圣上恩准,即日起准备北伐,恢复中原。”诸葛亮坚定的说道。
  “相父,何必如此急迫,恐劳神思。”刘禅一听诸葛亮又要离开成都,有些慌了神,这纷乱的朝政,他一看就脑袋大。
  “曹魏势力愈大,若此时不讨,将国无宁日。”诸葛亮道。
  “相父啊,此事不急于一时,还得细细斟酌!”刘禅有点坐不住了,右手前伸,屁股都急的抬起来半个,见诸葛亮瞪了自己一眼,连忙又坐了回去。
  “此非讨伐北魏之良时,臣不赞同。”太史谯周出列道。
  “太史与朕意相同!相同!”刘禅连忙笑道,就欣赏这种敢说话,还和自己一心的大臣。
  “谯太史因何阻拦?”诸葛亮平静的问道。
  “臣夜观天象,北方星曜灿烂,气数正旺,未可图也,丞相通晓天文,何故强为?”谯周道。
  谯周虽然曾经跟随黄权等人排挤过诸葛亮,但此人改过自新,一直非常听话,诸葛亮也不计前嫌,相处甚是融洽。
  诸葛亮知道谯周是好意,上次南征之时,谯周就阻拦过,算出诸葛亮有难,而诸葛亮也差点陨落在回来的途中。
  “天道变易,人所未知,时光荏苒,只争朝夕,我当驻军于汉中之地,视其动静而后行。”诸葛亮微微叹息,还是坚持北伐。
  有王宝玉在,诸葛亮早就知晓北伐不能取胜,但上天赋予他的责任,他不想去退缩或者改变,明知不可为,也定要竭尽全力。否则来世一遭,存在便毫无意义。
  “丞相万万保重!”谯周躬身一礼,面现感伤。
  “为保大汉江山千秋万代,粉身碎骨又有何惧。”诸葛亮沉声说道。
  下方再无人反对,刘禅傻了眼,看看左边,又瞧瞧右边,最后只能硬着头皮点头答应。
  散朝后,刘禅让诸葛亮留下,请进了后堂,不顾皇帝的身份,拉着诸葛亮的衣角落泪道:“禅儿自知难以挑起国之重任,相父怎忍弃我而去?”
  “身为皇帝,又在此哭哭啼啼!若是先帝在世,见你这幅姿态,不知要痛斥几何!”诸葛亮冷声呵斥道。
  刘禅并没有忍住眼泪,哀声说道:“相父,之前禅儿不懂事,常惹您生气。如今禅儿已然知错,知相父所做一切都是为了禅儿,心中早就视相父为最亲之人,若你有何不测,禅儿在这世上再无依靠!难道说,在相父心中,禅儿并无半点份量?”
  刘禅干脆放声大哭,委屈加彷徨的眼泪顺着眼角不停流淌,十分伤心的样子。诸葛亮开始皱眉黑脸,最后还是一声喟叹,难得摸了摸了刘禅的头,又拉起他的手,动情的说道:“臣本一介布衣酸儒,幸蒙先帝不弃,方有今日,饮水思源,怎能不记先帝之宏愿?圣上,臣渐老矣,定不能伴你一生,还望多思进取,莫让汉室倾颓。”
  “我要相父长命百岁,不,不,长生不老!”刘禅哭着不放手,想到有一天诸葛亮也会离自己而去,心中惊恐无法言表。
  诸葛亮耐心安慰道:“圣上,我虽不在,但你若按此文行事儿,可保蜀内无忧。”
  说完,诸葛亮从怀中取出了一卷白绢,递给了刘禅,正是那篇后世广为传颂的《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刘禅擦擦眼泪,仔细阅读了一遍,见诸葛亮将人事安排的一清二楚,心中稍安,却还是不放心的说道:“相父,我听闻曹叡颇有识人之才,不乏勤政之举。禅儿与之相比,自惭形秽,心中仍是不安。”
  “呵呵,定然无妨,皇叔宝玉身在荆州,屡败魏军,此次出征,他念在诸多情分上,必会相助。”诸葛亮笑道。
  一听这话,刘禅顿时眼前一亮,兴奋的拍手道:“若得四叔相助,任凭曹叡如何嚣张,也必败无疑。”
  诸葛亮这么说,也不过是随口安慰刘禅而已,他根本就没考虑让王宝玉相助,因为他清楚王宝玉的心思并不在争夺地盘上,心心念念的只想离开这个时代。
  保护刘备留下的基业,不能只是一味来保护刘禅,激流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替刘禅打下更多扎实的基础,他日百年之后,才能安然离开。
  诸葛亮对刘氏王朝不仅是在尽忠,此时的刘禅在诸葛亮眼中也如同孩儿一般,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对于不成器的孩子,他们都希望能够赚取更多的资本,来保证下一代安然度过一生。
  半个月后,诸葛亮率领三十万大军,进入汉中之地,并没有对曹魏立刻发动进攻,诸葛亮自负才华,一心想要报效朝廷,但却忌惮一个人物,正是多年隐忍的司马懿。
  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没有太过突出的表现表现,也不算很有名气,但当日孙刘双方在南郡僵持之时,司马懿果断趁虚而入,所表现出的精明,让诸葛亮也不禁刮目相看。
  当日诸葛亮跟王宝玉一起南征之时,王宝玉也曾经暗示过诸葛亮,将来的天下是司马家族的,从这方面论,司马懿也有帝王之相,通常而言,这种人多半有上天护庇,是个杀不死的存在。
  给鲜卑轲比能的信,始终没有回音,信使也没了隐形,诸葛亮只能放弃让轲比能相助的想法,身在长安的司马懿,却是诸葛亮的心腹大患,能否除掉不说,避免争锋也不失为上策。
  “司马懿深有谋略,必为我方劲敌。”诸葛亮道。
  第1586章 未行先扬
  “我有一计,可令曹叡与司马懿生出罅隙,不复重用,还请丞相定夺。”一同跟来的参军马谡进言道。
  “呵呵,但讲无妨。”诸葛亮笑道。
  “早日便有传闻,曹操不用司马懿,因其有狼顾之相,早晚必成祸患,曹叡必定知晓此事,何不密遣人往洛阳、许都、邺城等处,布散流言,道其意欲谋反,如此曹叡生疑,或杀此人。”马谡道。
  “狼顾之相一说由来已久,然曹氏历经三任君主,司马懿依然是屹立不倒,反而是步步高升,官途平坦,足见其毅力过人,行事滴水不漏,想必这个流言不足以动其根本。”诸葛亮说道。
  “丞相,帝王多疑,这曹叡又颇有些铁腕,很少顾及颜面。试探一下,总该是没有弊处。”马谡又说道。
  诸葛亮点了点头,这计策并不算高明,不足以要了司马懿的老命,但只要能让他脱离这场大战,那就达到了目的。
  却说这天曹叡心情不错,在宫内摆下酒席,宴请相关的肱骨之臣。正在交杯换盏,谈笑风生之时,侍卫匆忙进来,说是从城门处揭下来一片檄文,事关重大,不敢耽搁。
  曹叡取过檄文一看,顿时大惊失色,酒杯差点掉在地上,几位大臣不知缘故,纷纷放下了酒杯,曹叡叹了口气,将檄文递了过去,让众人传阅一遍。
  “骠骑大将军司马懿,谨以信义布告天下,昔太祖武皇帝,创立基业,本欲立曹子建为社稷之主,却被奸佞篡权,以至龙潜深渊,令人叹惋。皇孙曹叡,素无德行,妄自居尊,子嗣稀少,有负太祖遗愿。今吾应天顺人,克日兴师,望有识之士,皆拥新君,不从者,当灭九族。”
  怎么回事儿?司马懿反了?看似风平浪静,怎么会出这么大乱子?众人纷纷愕然,曹休猛然一拍桌子,说道:“司马奸贼,待本将军即刻征讨,带其头颅归来!”
  “司马懿拥兵甚众,不可轻视,昔日太祖皇帝曾言,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与兵权,久必成大患。”太尉华歆附和道。
  “司马懿素有大志,不可不防。”王朗也说道。
  “但凭此书,不知真伪,便言司马懿有反心,怕是有失公允!”陈群皱眉提出了反对意见。
  “若司马懿果真谋反,又该如何?”曹休逼问道。
  “诸公,我赞同长文之言,岂有作奸犯科,未行张扬之理?司马懿既为托孤之臣,先帝必知其无反心,或是蜀、吴反间之计,令我君臣自乱,后趁虚而入,未可知也!”钟繇有理有据的说道。
  曹叡擦了擦汗,觉得钟繇说得很有道理,如果司马懿要反,没必要如此张榜,这根本不像他一贯的做事风格,应该是暗中起兵才能说明一切。
  “圣上,此事非同小可,臣得知司马懿已将家眷接到长安,或有异心。”华歆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又说出了一件事儿。
  曹叡又动摇了,华歆说得也对,司马懿将家人接走,确实让人怀疑他的动机。但是也有人说,家人团聚,尽享天伦,常人之举,有何好猜测的?群臣对此争论不休,两派旗帜鲜明,好端端的宴席变成了激烈的辩论会。
  司马懿受祖父和父亲两代猜忌,曹叡并非不知,但司马懿为朝中重臣,劳苦功高,为官清廉,根深叶茂,牵一动百,处理不当,将会引发朝廷动荡。
  曹叡思考再三,还是做出了一个胆大的决定,他要亲自去看看司马懿,探一下他的忠奸,必要之时,可以将其直接诛杀,以绝后患。
  曹叡的决定并没有跟众人说,第二天,他对外宣称得病,让钟繇监国,暂且负责相关事务,带着张郃、曹真以及五万御林军,离开洛阳,直奔长安。
  这天清晨,司马懿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儿,只觉得心胸烦闷,坐立难安,好似有大事发生。忽听侍卫来报,城外来了五万御林军,顿时慌了神。
  “详细查看,可否是敌军伪装!”
  半晌之后,侍卫再度回报,他们看见了走在前方的曹真和张郃,就是魏国的御林军无疑。
  “父亲,御林军突然远道而来,定心怀不轨,不可不防啊!”一名白净的蓝袍少年出列道,此人正是司马懿的二儿子,后世路人皆知的司马昭。
  “哼!城中尚有十万精兵,何惧区区五万御林军,父亲,不如杀出城去,先下手为强,将其尽数剿灭。”另外一名二十左右黑脸庞的年轻人,愤愤的说道,正是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
  “混账!身为臣子,圣上让我等死,当引颈就义,不失忠臣之志,岂有反叛之言?”司马懿狠狠瞪了两个儿子,随即整理衣服,要去迎接。
  “父亲,难不成要终生都谨慎卑微的活着?好不辛苦!”司马昭不平的说道。
  “若是为父死在今日,谣言不攻自破,便是司马家族解脱之时,我欢喜尚且来不及,有何烦恼可言!”司马懿喝退两个儿子,随即只带着几十名随从,打开了长安大门,远远的迎了上去。
  “二位将军不远而来,不知何意?”司马懿拱手道。
  “汝张榜谋反,可有其心?”曹真直接斜眼开口道。
  司马懿一愣,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之事儿,心中猜测定然是有人拿此挑拨,笑着摆手道:“大司马莫要说笑,我一直在此镇守,何来张榜谋反一事儿?”
  “此便为证据!”曹真说着,将那篇榜文抛给了司马懿。
  司马懿快速扫了一遍,突然怒目圆睁,握紧拳头,将檄文攥在手中。曹真立刻拔出了腰中佩剑,没想到司马懿扔掉檄文,跳下马来,直直跪了下去,拱手高声道:“想必圣上已经驾临,臣司马懿在此,若圣上疑心,自可取下这项上人头,臣绝无半句怨言!”
  司马懿是何等精明之人,曹真和张郃没带圣旨便来兴师问罪,根本不合情理。而且,张郃始终一言不发,眼神偶尔向后扫去,还有谁能让两人如此忌惮,司马懿断定,一定是曹叡亲自来了。
  第1587章 筹划西征
  队伍忽然散开,曹叡在一辆看似普通的马车上缓步走了下来,上前搀扶起司马懿,微笑道:“朕若是生疑,岂能亲自前来,将军何必如此,快快请起。”
  “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岂敢生出异心,此檄文必是吴、蜀之奸计。圣上,臣愿意率五千兵马,讨伐吴蜀,以死明志!”司马懿挤出两行泪水,五千兵马去讨伐两大强国,当然是去送死。
  “将军乃朝廷重臣,岂可以身犯险,令国失栋梁。”曹叡摆了摆手,随即叹了口气,说道:“长安紧邻西凉,地处偏远,家眷定然跟随受苦,朕预备绸缎数匹,棉被若干,可赏赐给他们。”
  司马懿瞬间明白了曹叡话中的意图,抬头对身后侍卫高声吩咐道:“为臣子者,忠君爱国,岂能因私费公,尔等即刻回去,将吾家眷尽数捆绑,押赴街头斩首!”
  “仲达,你此为何意?”曹叡拉下脸来,心中却很高兴。
  “启禀圣上,臣因连年在外,疏于子嗣调教,乃至数子皆是游手偷闲之辈,结实猪朋狗友无数,令臣十分痛心自责。故臣将家眷悉数接来,实望盼着数子早日成才,为国效力,今日却劳圣上忧心,乃臣之过也。”司马懿道。
  “仲达一片忠心,朕已知晓,莫要再伤害无辜。”曹叡板着脸说道。
  司马懿这才收回命令,毕恭毕敬的将曹叡迎进了长安城中,立刻汇报探听到的军情,诸葛亮移兵汉中,定有意图大魏领土之意。
  然后司马懿又拿出几套还未成熟的方案,都是草稿,但是上面的圈圈点点足可以证明他每日每夜的研究应对策略。
  曹叡对司马懿的表现非常满意,大赞他恪尽职守,又封司马懿为大都督,答应回去继续增兵,抵御诸葛亮的进攻。
  曹叡停留了一天就离开了长安城。司马懿只留下了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个儿子,谎称家眷思念故土,加之在此水土不服,望圣上垂帘,允许其余家眷虽御林军返回许都。
  司马懿还说,自己依旧每日忙碌,眼皮底下也管教不了几个儿子,作为父亲十分失败。曹叡当然是点头答应,还说一定会照顾好他们,还会给几个小公子找最好的老师,让大都督安心。
  等曹叡一行离开之后,司马师恼恨的说道:“父亲,圣上分明疑我等父子,才有这试探之举,着实可恶。”
  “清者自清,谨言慎行,方为长久之道。唉,曹公啊,一切皆因你而起。”司马懿感叹道,正是曹操那句狼顾之相,让他一直被怀疑若干年。
  因为司马懿的多数家眷都控制在曹叡手中,所以檄文之事也逐渐淡化,朝中再无人提及。诸葛亮的离间计非但没有成功,反而让司马懿真正掌握了兵权,这不得不让他暂时放缓进攻曹魏的脚步。
  王宝玉还在计划西征寻宝的事情,通过这次远去北海,让他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千余人的远征军还是太少,被匈奴几万人追的屁滚尿流,险情不断,根本无法做到真正保全。
  范金强也向王宝玉汇报近期进展情况,说是已经挑出万名精锐将士,王宝玉摇摇头,这个数量还远远不够。范金强则表示那就放大范围,在整个荆州军中进行筛选,确保王宝玉用兵保障。
  这天,陌千寻进来说道:“宝玉,诸葛亮移兵汉中,似要北伐,我等可否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