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大宋燕王 > 第734章 副帅释疑
  “朝廷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在为收复河东做准备,除潞州、辽州之外,太原府、忻州、平阳府,乃至整个关中都有朝廷提前部署。若非如此,我们在这里也不可能见到夏将军,也不可能这么轻松便进入太原城。”
  辛弃疾说完这番话,脸上的神情忽然变的严肃起来。
  而后又道:“不过朝廷虽然一早就做了准备,但由于前些年国力有限,所做部署也并不充分,要想一举收复河东,有些仗我们还是要打,不能有丝毫大意,丝毫放松,否则朝廷数年艰辛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从眼瞎整个北伐局面和已经掌握的消息来看,太原府正在我们控制下,三两个月就能逐步稳定,但大同府反应也很迅速,金国关外精锐部队很可能会入关支援,重新将太原府夺回去,最低目标也会将忻州守住,让我们无法驻守雁门关。对我们来说,如果雁门关不掌握在我们手中,那么关外金军骑兵随时都可能经由雁门关入忻州、太原府,我们补给有限,兵力也有限,很难守得住。所以若想彻底收复河东,雁门关必须固若金汤,不能放任何金兵入关!”
  “雁门关就是一座大院的门,只要能把门守住,无论我们何时收复忻州,何时收复平阳府,早十天半个月,还是晚十天半个月,都不会有太大关系。一句话,雁门关十分重要,相当于一座大城的唯一一个城门,只要守住,就能把金人挡在关外。守住雁门关对收复河东、关中,甚至是夺取燕京,都十分重要。虽然现在忻州还不在我们手中,但我们必须马上派一支军队去支援或是夺取雁门关!”
  辛弃疾很快就话题转移,用雁门关吸引了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
  “夏将军,你去过雁门关吗?”听闻雁门关之名,马上便有统制官询问夏成杰。
  夏成杰道:“夏某早年领兵去过大同府一趟,走过一次雁门关。忻州与大同府之间有群山相隔,两地之间只有一条通道,那条通道在两山夹谷之地,绵延百里,雁门关便处在靠近忻州一侧,但也在山中几十里之处。雁门关坐落于大通道中间,将整个大通道南北隔绝,不管是南来还是北往,必经此关。此关平常驻军在千人左右,以前都是由女真精锐驻守,这些年金军兵力减弱,加上北方草原连年征战,驻守雁门关的守军便替换成了大同府普通军队。但雁门关这些年一直都在大同府控制之中,离忻州虽近,却不归忻州统管,纵使驻军轮换,也轮不到忻州军,更不会让任何一个汉人兵将入驻其中。在夏某看来,雁门关易守难攻,只要粮草军备充足,三千将士足以挡住十万大军!”
  “三千挡十万?不是开玩笑吧?这怎么可能!”
  众将顿时议论纷纷,打过这么多年仗,显然他们并不相信,三千人能抵挡的住十万人的进攻,在他们看来,雁门关恐有夸大之嫌。
  “诸位应当知道,两百年前,我们想去塞外,收复云中,而契丹人想入关内,于是大宋将士与契丹人在北方前后打了几十年,而发生大战的位置,就在雁门关附近的雁门山中。在那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宋辽之间虽然没有再发生大战,但雁门关一直都在大宋手中,也从未停止修建。据探知的消息得知,金人占据雁门关后虽然没有再继续扩建,但也没有毁坏,之前的大多数建筑都保留了下来,至少仍然能驻军两万。雁门关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战场,以前是,现在也是,除非收复云中,将草原人赶回草原深处,否则它永远都是必须驻守的关隘,也是永远的战场。”
  辛弃疾说着环视众人道:“今天将大家召集在一起,便是商议有谁领兵出征雁门关,为北伐大军守住河东北方门户。”
  “不知道雁门关离太原城多远?”
  “应该有五百里左右。”夏成杰答道。
  “长途跋涉五百里,忻州还不在我们控制之中,孤军深入,似乎并不明智。”有统制官分析道。
  “方才夏将军不是说了吗,忻州几乎没有多少兵力驻守,大军北上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将忻州收复,关键是不要让关外金人从雁门关进入忻州支援。”马上有统制官反驳,附和辛弃疾。
  “说的简单,没有后勤支援,那你领兵去雁门关?”随即便有统制官发表不同意见。
  辛弃疾眼看情况不对,恐有议偏的危险,马上说道:“支援雁门关是既定战略,不需要大家商议支援还是不支援,现在我们需要确定谁去支援。不愿去雁门关的,不必发言!”
  此话一出,持有异议的统制官便只能闭了嘴,听其他人发表意见。
  “副帅,末将愿去雁门关!”
  “我去,只要我在,雁门关绝对不会丢!”
  “末将愿往,给末将三千人,必叫金人不敢叩关!”
  “你们就吹吧,才打过几场大仗,就敢吹牛了?镇守雁门关,非我莫属!”
  “袁大人,你就别跟我们争了吧,小小一个雁门关,哪里轮得到大人出面!大人的战场在整个河东,可不应该只在一个雁门关啊!”
  “王统制说的对,大人还是稳坐中军大帐,居中策应为好,雁门关何须大人亲自出马。”
  “你们这话就错了,没听副帅说吗,雁门关可不仅仅只是一座关隘,那是一座门户,金人入关,我们出塞,都必经此处,它是大宋在北方的门户,也是金国在南方的门户。雁门关在,河东就在,关中就在,中原后方便可稳固,大名府、济南府驻军就能全力应付真定府、燕京之敌,这个位置可是非同一般啊!”
  “袁大人此言极是,不愧是征战多年的老将,眼光就是老到。要收复河东、关中,包括燕京、云中,确实都离不开雁门关,雁门关不在我们手中,想北伐成功,无异于痴人说梦。控制住雁门关,忻州、太原府、平阳府,包括整个河东、关中,都不可能再有金人援兵,没有援兵,河东、关中的金军除了投降和向西夏国逃窜,别无他途。所以在整个战略上,雁门关的地位极为重要。既然袁大人愿去镇守雁门关,其他人就不要争了。”辛弃疾如是说道。
  “副帅,袁大人是堂堂的北伐中军都统制,让大人去守雁门关是不是大材小用了?应该让大人带领我们攻城略地才是啊!”
  辛弃疾的话音刚落,便有统制官提出异议。
  谁知不等辛弃疾开口,身为北伐中军都统制的袁华便说道:“忻州无重兵,不会有大战,现阶段最重要的战场在南方,薛帅此刻正在亲自驻守介休,平阳府才是真正的大战场,你们要想立功,该去找薛帅会和才是。”
  “薛帅在介休?”
  众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军从潞州出发时,薛帅没有随大军行动,他们原以为是朝廷对薛帅有所忌惮,才没有让他领军出征,不想他却是去驻守介休去了。
  “此事原本应该保密,不过既然我们已经进入太原城,收复了整个太原府,告诉大家也并无不可。薛帅亲自守介休是既定策略,待我们收复太原府、忻州之后,大军便会南下,由薛帅统领直下平阳府。介休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旦出现意外,便要承受来自太原府和平阳府两面夹击,为避免意外,多几分胜算,薛帅不得不亲自出马。”辛弃疾出言解释。
  “原来如此,难怪这么久都没有薛帅的消息。”
  “既然忻州没有多少金军驻守,我们何不现在就南下介休?”
  “是啊,也许薛帅正等我们南下,我们何必在这儿耽误时间。副帅,我们还是兵分几路,赶紧南下吧!”
  “时机不到。北伐大军若想收复河东必须先北后南,大军北上,先取忻州,而后南下攻取平阳府,收复之后的河东之地才会迅速稳固,此事不需商议!”资历尚浅的辛弃疾再次制止众将偏离议题的议论。
  辛弃疾作为副帅,是直接从汴京来的,他代表的是朝廷,众将虽然心里多少有些不服,想给他出些难题,但却不敢行公然对抗之事,毕竟他代表的是中央权威。
  众将无言,辛弃疾赶紧接道:“今天主要商议镇守雁门关人选,袁大人既然请缨前往,也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那么雁门关便交给袁大人镇守!袁大人,三天之内,你率中军五千人驰援雁门关,无论如何,至少坚守一个月,援军和补给需要这一个月时间。”
  “是。大人放心,有我在,雁门关不会丢!”袁华起身接令。
  “那就有劳袁大人了。”见对方坐下,辛弃疾转而又道:“这次从潞州入太原府,一路上耽搁了不少时间,接下来就要辛苦各位了。众将听令,三日后,全军北上,兵发忻州!”
  “是!”
  众将起身接令。
  全军七万人,在太原城内外修整三天,而后除了一支守城部队,其余兵马拔营北上,经阳曲关进入忻州境内。
  袁华所领中军五千人,每遇城池,便绕城而过,在向导带领下,直奔雁门关。
  其他军队则在辛弃疾率领下,直接兵临城下,除了忻州城,其他小城纷纷望风归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