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变明 > 第二百八十章皇太极要议和!
  盛京,皇宫。
  在这严寒的季节,皇太极病了。
  自从北路大军只剩下2万残兵败将退回国内,之后他寄予厚望的南路大军多尔衮部,又是率领着只有15000人不到的残兵败将(因为走海路风高浪急,我无敌八旗又不善于操舟,所以都有整整两千清兵葬身大海,被喂了鱼鳖的),从海路逃回国内之后,皇太极就是当场口吐鲜血,一病不起的!
  而这也是很明显的,他寄予厚望的这次入寇之战,居然打成了这幅德性!想当初出关之前,那真是军威鼎盛,气势昂扬的10万大军!
  全军上下也带着必胜的信念,这次非把明国狠狠的掠夺一番不可!可是现在呢?不说强盗没做成,能够逃回来的,也只剩下了三分之一!整整6万多英勇的大清勇士,永远葬身在了那片遥远的土地上!
  而更严重的是,如此严重的失败,堪称大清崛起以来前所未有!整个大清国内,已经哭声一片!那是家家批麻!户户戴孝!大清国兵力的一半,已经尽数折损!
  而更为严重的,强盗没做成,东西没抢到,大清国又如何度过这个罕见的大灾年呢?
  除此之外,一下子战死这么大清勇士,那些本来已经臣服的蒙古八旗,却又开始眼神诡异,蠢蠢欲动起来,毕竟不是因为满洲八旗实力强悍,把他们打服了,谁又愿意自己头上多个主子呢?可是现在呢?所以说我无敌大清国,那是天灾人祸,一起到来啊……
  不过在休养了三天之后,皇太极等的身体稍好一些,就是强撑着起来,召集了八旗旗主,召开了一次御前会议的,而这种级别的会议,都可以说是决定大清国接下来的命运的!
  会议是在皇宫中的太极殿召开的(仿照明朝形制而建),而等到五位八旗旗主全部到达之后(正黄旗,镶黄旗的旗主都是皇太极,另外镶红旗旗主岳托刚刚战死,还没选出人来,所以来的是正蓝旗旗主豪格,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正白旗旗主多尔衮,镶白旗旗主多铎,还有正红旗旗主代善)
  皇太极高坐在龙椅上,眼神从他们脸上一一扫过之后,就开始下达第一道命令:“如今我大清形势严峻,所以今年我八旗人丁的补充,可以提前一些,并且征兵的尺度也可调低一些,务必让我大清国的兵力尽快恢复!”
  “啊?这样合适吗?”听见皇太极的这个提议,其中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就是眉头一皱,感觉不太妥当。
  而这也是很明显的,八旗人丁的补充不是无限制的,一般每年只能补充一次(也就是每年都会有一批新的八旗子弟“成丁”,满洲八旗“成丁”的标准不是固定的,有时以身满五尺为合格,有时以一定的年龄为尺度,如十六岁、十八岁等)
  可是现在呢,如果把那些十四五岁的少年兵都补充进来,人数上是能好看些,可是又能有多少战斗力呢?
  而且按照清国的规矩,济尔哈朗也有权利质疑……在以前还是后金时代时,是四大贝勒一起议政,而自从皇太极登基当上皇帝之后,从理论上来说,八旗旗主和所有的满人,都是皇太极的奴才。
  不过八旗旗主毕竟位高权重(我大清国此时还是半封建半奴隶的制度,所以手中握有兵权的八旗旗主权力很大),所以就连皇太极,也必须考虑他们的意见的。
  不过此时听见济尔哈朗的质疑,皇太极却是冷着脸道:“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还是说仅仅靠着剩下的六万勇士,就可以维持整个大清国了!”
  “这个……”济尔哈朗听了就有些语塞,济尔哈朗本身才能并不出众,所以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是本能的觉得有些不妥而已,可是他再仔细一想,我大清人口基数小,底蕴不足,这是先天不足的事情,所以看来也只能如此了,至少可以攒鸡毛凑掸子,维持脸面上的好看啊……
  倒是正红旗旗主代善,听了皇太极的这个提议之后,举双手赞成的,代善在这次的入寇之战中,可是受到了重大打击的……
  因为战死的扬武大将军岳托,就是他的长子,也是日后继承他这一家族的人!可是现在呢?所以代善听见皇太极扩军,那是非常赞成的,甚至他还想着什么时候带兵打回大明,去报这个仇呢!
  听见第一条都没有异议,接下来皇太极就是说到了第二件事情,那就是这次的伐明之战,本来是为了抢夺财货,好度过这次大灾年的!可是现实却是狠狠给了他一个大巴掌!那么大清国如何度过这次大灾年呢?
  所以皇太极已经作出决定,除了加大对于已经臣服的朝鲜的盘剥之外,另外他就是挑选了十个比较弱小的蒙古部族,让这些部族在本来每年上交若干定数财货的基础上,再提高一倍!换句话说就是打压蒙古人,换取自己的生存空间。
  “啊!这个不妥吧?”听到皇太极的这个决定,济尔哈朗都是惊叫起来,对于前者他当然是没有异议的,可是对于后者,他却有不同意见,而且他对于皇太极也是非常忠诚的,所以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济尔哈朗当即就是说道:“皇上,这个不妥吧,要知道如今我大清兵力大损,蒙古八旗正是在蠢蠢欲动之际,现在又忽然提高这么多的税赋,这要是把他们逼反了,又该怎么办呢?”
  “哼,我就是要把他们逼反了!”皇太极却是冷哼一声道,当然,他说的就是气话,不过他看了看在座的五大旗主,这其中最有谋略的正白旗旗主,睿亲王多尔衮,因为新近大败归来,所以此刻微微低着头,轻易不表态。
  至于他用心培养的儿子,正蓝旗旗主豪格,却是一副茫然不解的样子,皇太极见状就是心里轻叹一声,不过就算是为了儿子,他还得必须把这个大清国给支撑下去,所以只能死道友不死贫道了。
  接着皇太极就开始解释起来。就听见他阴冷的声音在大殿中回响:“如今我大清国力大损,蒙古八旗蠢蠢欲动,只是他们如果把我满洲八旗当成了一只病猫,那就是打错了算盘!所以朕就要借这次机会来试探一下,如果有哪个不开眼的蒙古部族胆敢跳出来反对,我正好拿他来开刀!
  而且诸位也不必担心,集体逼反蒙古八旗,我这次圈定的十个提高上贡比例的蒙古部族,都是那种人口不满五千人的小部族,就算他们起兵造反,也成不了什么气候的!
  至于那种大型部族,我是不会去动他们的,再加上蒙古八旗中,和我们满洲八旗联姻的科尔沁等部族,肯定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所以大事依然无妨。”
  “原来如此!”听见皇太极这么一解释,济尔哈朗等人这才恍然大悟,并且感叹皇太极的这一招,还真是不错,既可以从蒙古八旗那里掠夺物资,还可以借此试探出蒙古八旗中的异己分子。
  至于那些被他们把最后的活命粮食都抢走的小部族,如何度过这个严寒交迫的冬天,那就不关他们的事情了。
  看见这些八旗旗主再无异议,皇太极也有些满意,而他说的这两点都是用来安定国内的措施,而再接下来,皇太极要说到的第三点,却是连他都有些难以启齿的,不过,皇太极最后还是说出了口:“传旨下去,和明国议和吧!”
  “什么?议和?”听见这个字眼,在座的一多半八旗旗主都是惊叫起来!这其中正红旗旗主代善更是觉得难以接受!
  要知道自从当年太祖以七大恨,正式起兵反明以来,和明国的交战一直是占据上风的,就算这次损失的有点大,也不过是偶有失利罢了,所以怎么就能够卑躬屈膝的议和呢!更不要说他还有丧子之痛,一心想着要再找机会去报仇的,可是这样也要议和?
  “哎——”看见下面群情汹涌,皇太极却是轻叹一声,其实他又何尝愿意如此呢,要知道他登基不过三年而已,正是要大展宏图之际,现在却要低声下气的提出议和
  (说的直白一些就是求和……我打不动了,所以求和),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如此一来下面的臣工会怎么看他?以后的史书会如何评价他?不过为了大清国的安危,他不得不行此下策啊!
  所以皇太极就是强忍着心头的屈辱感,冷静的道:“诸位,以如今的形势,我们必须和明国议和!不然的话,你以为我大清还有和明国继续对峙的实力吗?”
  甚至皇太极还进一步给他们做出分析,如果继续和明国保持敌对态势,乃至继续互耗下去,大清国力进一步损耗,这要是有哪个蒙古八旗中的超级部族,想要恢复蒙古帝国的荣光,绕开他们去和明国结盟,然后两相夹击我大清国,那了到时候又该如之奈何呢?
  毕竟这种落井下石的事情,以前他们也没少干过。
  所以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委曲求全!只能和明国议和!
  只有和明国消除了敌对国状态之后,国内的那些蒙古盟友们,才能彻底死心,老老实实地继续服从安排。
  当然,作为皇太极这些天想出来的一系列战略规划中,这也只是他的权宜之计,因为只要度过了这个寒冷的冬天,等到开春之后,如果能够风调雨顺,粮食增产,我大清就能喘一口气了,然后再这样熬上一二年,等到我大清的国力上升了,到了那时候……
  只是对于他的良苦用心,其他八旗旗主还是难以理解,毕竟从太祖爷努尔哈赤以来,其实他们就一直是在给明国做孙子!而现在呢,说是议和,其实还不是回到从前,继续给明国做孙子吗?
  毕竟所谓的议和,只有两个国力差不多的国家才能议和,可是现在呢,大清的人口是明国的百分之一,面积是明国的二十分之一,实力相差如此悬殊,也能议和?还不如痛痛快快的死战到底!
  倒是这个时候,一直沉默的多尔衮却是忽然发声道:“我支持皇上的决定!毕竟我大清如今已经处在非常危险的关口了!另外皇上的意思也已经非常明显了,呃,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汉人的一个成语典故,叫做卧薪尝胆吗?”
  “呃——”听到多尔衮忽然表态支持,并且还开始拽文,另几个八旗旗主就是面露茫然之色……虽然满清已经立国,可是蛮夷依旧是蛮夷,大字都不识几个的,又哪里听得懂这样的典故呢?
  倒是皇太极,虽然心中依然忌惮这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可还是不得不赞叹他的见识不凡,不愧是睿亲王,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然后皇太极就是好好地和这些八旗旗主解释了一番,并且表示我大清国也到了卧薪尝胆的时候……这些八旗旗主这才勉强同意的。
  不过就算这样,如果真的要议和的话,具体涉及的事情还是非常多的!例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能不能保留国体……也就是保留大清国的称号!
  毕竟满洲八旗发迹之前,不过是大明在关外的一条看门狗而已,就算之后发迹了,成为大清国也不过是二三年的事情而已,可是对此明国已经非常不满了,所以这要是议和的话,明国提出让他们自去国号,这又该如之奈何?
  而听见提他们提出这个问题,皇太极的脸皮都是忍不住抽搐了一下……毕竟议和只是权宜之计,缓和外部局势而已,可如果真的要是去了大清的国号(就好像历史上的南唐那样,只能称作国主,或者是儿臣之国),那这个就触及底线了!就是下面的满洲八旗都不会答应!
  不过对此皇太极已经考虑过,所以他此刻就是说道:“这个国本是万万不可动摇的!如果明国有这方面的意向,我们可以去贿赂一下他们的重要大臣,以取得他们的谅解。
  而除此之外,为了彰显我们的诚意,我们还可以和亲嘛……听说明国皇帝有一个女儿,封号坤兴公主,年方十三,很得他的宠爱,那我们还可以向他求亲嘛,来显示我们的诚意!”
  “这个办法好!”这些八旗旗主听了之后,都是纷纷点头,因为他们都知道,明国的人信奉孔孟之道,比较迂腐,如果真能够求亲成功的话,双方结成了亲家之国,明国还好意思来攻打他们吗?这样就可以赢得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了。
  当然,这对他们来说是根本不会形成束缚的!区区一个女子就能决定双方的国运?扯淡!该翻脸时还得翻脸啊!
  既然如此,这次的最高会议就定下了基调,那就是对内残酷剥削蒙古诸部,把这次的灾祸转嫁到他们头上!对外则是向大明议和,并且还向他们求亲,通过这些努力,来赢得一个休养生息,进而恢复实力的时间和空间。
  于是这样最终确定之后,皇太极当即修国书一封,派信使递交给了明国的崇祯皇帝,而在得到这份议和的国书之后,朝廷之中当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有同意皇太极求和的,也有不同意求和的。
  同意求和的认为,这样可以防止擅动刀兵,休养国力,而不同意求和的一派,则认为东奴一向是养不熟的狼崽子,这不过是养虎为患而已!所以一时之间,朝野之中争论不休!
  不过因为皇太极舍得花钱,已经悄悄买通了不少官员替他说话,甚至还走了新任的文渊阁大学士,也就是当朝首辅刘宇亮的门路。
  不过刘宇亮此人属于无胆之辈,或者说擅长做墙头翁(在原本的历史中,此次清军入寇,刘宇亮自请督察军情,结果面对清兵却是望风而逃的),所以这次虽然没有收受皇太极的贿赂,却也明哲保身,没有表态,于是这样一来,双方更加争论不休。
  不过无论双方如何争论,有一点却是都持一致意见的,哪怕是那些已经被皇太极买通的官员,也不敢就此事发表谬论……那就是关于坤兴公主和亲的事情,那是绝不可以的!
  当然这也是大明的历史传统,在这一点上来说,大明朝还是很有骨气的,也就是著名的三不王朝……不割地!不和亲!不赔款!和前朝懦弱的北宋,卑躬屈膝的既割地,又赔款相比,那是相当有骨气的!
  (在这里多说一句,大明纵然有很多不是,没有挡住满洲八旗的铁骑,致使我汉人被奴役三百年之久!但是在这一点还是很有骨气的!不割地!不和亲!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铁骨铮铮!(包括明亡时刻崇祯自杀而死,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诺言)这在诸多王朝中,都是相当罕见地!)
  所以对于鞑子的这份国书,在当朝首辅刘宇亮不表态的情况下,次辅杨嗣昌的意见,就显得很重要了,不过在崇祯暗地里询问之下,杨嗣昌同样觉得很是为难,不好做出决断。
  于是在收到皇太极的国书几日之后,杨嗣昌就是飞鸽传书,要听听杨家千里驹——杨山芦的意见。
  而这是原本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历史已经拐上了岔道,就不知道杨山芦会如何表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