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479节
  第1197章 谈话之保证
  不过在对这位中了人家的激将法还浑然不知,反倒是自以为是,甚至还有些洋洋得意的束星北老兄苦笑之余。对杨震有过一些了解的叶企孙与吴有训二位先生,现在却感觉这个曾经让他们自以为熟悉的前清华旁听生,却是让他们越来越看不透。
  此时身上哪里还有半点在会面之初,对自己行大礼的那点书生气。反倒是举手投足之间,都显示出那股子久经沙场军人,特有的金戈铁马气息。而且还是一个狡猾多端,论起心眼来几乎赶上那些官场上的老油条。
  经历过这场短暂的小小风波,两个人才真正发现眼前这个年轻的将军,早已经非之前那个沉默寡言学生,反倒成了一名短短的时间之内,几乎不用考虑,随手就能给别人下了一个圈套。让人将自己卖给了他,还在帮着他数钱的睿智将军。
  只是叶企孙与吴有训先生在苦笑之余,心中也多少有些感叹。他们不清楚眼前的这个自己曾经的半个学生,这些年究竟遭遇到了什么情况。能在身上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变的两个人根本就不相信他们会是同一个人。只是怎么也琢磨不透的两个人,也只能感叹造化弄人。
  束星北教授已经表态了,那么剩下的几位先生就不能不有一个态度。此刻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的叶企孙与吴有训两位教授,在杨震同意不强留除非他点名必须留下的教授后,最终也答应了将会留在东北抗联根据地。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所有的生命不仅仅在教学上,还希望能真正发挥自己专长和所学。而且他们的真正才学,单纯的放在教学上,无疑也是一种浪费。能安安心心坐下来,研究自己的课题,对这些教授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祈望。
  但这个愿望,在连必要的实验仪器都缺乏的大后方,是根本就无法实现的。此时一心祈求外援的国民政府既没有能力,将他们的想法变成现实。更没有那个想法,给他们提供研究条件和课题。
  迁移到国内的各个大学,在漫长的迁移和辗转之中,也丢光了几乎所有的科研仪器。如今在北平时,曾经以科研仪器全而著称的这几所中国最著名的大学,现在已经沦落到连必要的授课的工具都需要教授自己动手制作。
  而抗联这里最新式的美国进口科研仪器,以及优厚的研究条件,的确很让他们动心。最关键的是,抗联还给他们提供了科研的课题。在这里,他们会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所学,也更能学以致用。
  但周培源和吴大猷两位教授,却是还在犹豫。尽管他们从杨震的话语之中,明白自己留在这里会更有发展,自己的学识会更有发挥的地方。而且这里的医疗条件,更有利于自己夫人的健康,但他们实在是有些放心不下留在关内的学生。
  相对于更放不下学生的周培源先生,那边的吴大猷先生则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对于政治上的顾虑也是有一些的。毕竟之前的多年隔阂,甚至不了解,在加上某些方面的刻意宣传,对这边总是有一定的顾虑。
  而且他对抗联在理工大学设置政委,以及各系都设立党委书记,甚至根据地内的各个中小学都设立党支部的情况,也是很不以为然。认为搞这些政治会冲击学术研究和教学,更会影响到西南联大一贯讲究的学术自由。
  他认为学术就是学术,一旦涉及到政治,就不会那么的单纯了。而抗联在各个学校设立党组织,无疑会代表着他们的手会伸的很长。作为单纯的教授,从不涉及政治的吴大猷先生,一向很烦感在校园之中搞党派,搞政治。
  而且他不认为以抗联目前的能力,能在研究的方面上对他们有什么帮助。虽说通过这些天的参观和考察,对这里的努力有了一定的印象。但他认为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学术的氛围也是一个积累。他不认为抗联至少在目前,有这个学术氛围和传统。
  虽然抗联这里有大批的新式科研和教学用的仪器。但是学术是需要交流的,留在这里,很难与外界取得联系。这里太封闭了,很难与外界接触到。这一点对于自己的学术积累,是相当不利的。
  最关键的是他担心自己妻子的身体,虽然抗联提供了特效药,但是肺结核这种病是根本无法痊愈的。只能是尽可能的恢复身体,以及延长寿命。如果抗联打了败仗,在来一次长途迁移的话,自己妻子的身体很有可能承受不住。
  这些年国军给他带来的失望太多了,一次次的败仗,一次次辗转迁移。从华北的北平,一直迁移到西南边陲的昆明才总算安定了下来。但妻子本身就虚弱的身体,随着一次次的迁移却是每况愈下。甚至在去年,差一点就永远的离开了自己。
  如今大后方的条件虽然艰苦了一些,生活水准也随着物价的飞涨每况愈下。就连给妻子想弄点滋补品,都没有钱去买。但不管怎么说,至少是安定下来了,不用在到处的迁移。如果来到东北,固然这里有治疗肺病的特效药,营养条件也好的多。
  来到这里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妻子已经能下地走路,而且也原来持续不退的低烧总算消退了。甚至抗联专门给他妻子配备的那位中俄混血儿医生告诉他,如果持续治疗,他的妻子虽然不能说完全彻底的恢复,但是至少可以保证短时间之内不在犯病。而且如果恢复状况良好的情况之下,未必不能生育。
  这是让他自抗战爆发以来,在艰难和困苦之中最高兴的事情,也是他之前不敢想象的事情。但尽管这样,他依旧很担心如果抗联失败了,再一次的长途迁移,还是会毁了妻子本就虚弱的身体。前车之鉴太多了,爱妻如命的他实在不敢冒任何的风险。
  但是在参观与考察的时候,见到的那些美国进口的最新式科研设备和仪器,却又是让吴大猷先生异常心动。要知道这些最新式的科研设备和仪器,在国内的其他地方根本就见不到。别说在一路迁移的过程之中,大部分科研仪器基本丢光的现在的西南联大,就是在北平的时候,几家大学加在一起也没有这么多的新式仪器和设备。
  这些仪器和设备,眼下在国内的其他大学自己买不起。而现在几乎都要穷疯了的国民政府,也不会去花费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美元去给进口。眼下的国内,也就这么一家舍得下这么大的力气,花费了这么大的代价去搞这些仪器。
  正是有了这些仪器,吴大猷才敢肯定,眼前这位年轻人说的那些,绝对不会是无的放矢。肯花这么大的代价,进口这么多的科研仪器,就一定有什么大的项目。让自己真的能学以致用,无疑对他包括周培源先生在内,又是极具诱惑力的。
  相对于只放心不下学生的周培源先生,这位不像涉及到任何的政治和党派,只想专心教书和做学问的吴大猷先生,心中眼下的思绪要复杂的多。留下还是回去,对于他来说,这个决心都是很难下的。
  他们一直没有答复,杨震也没有任何的催促,只是坐在那里,静静的看着二位先生。良久,这二位先生在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杨震的这个要求。但是二位先生答应的前提,与叶企孙和吴有训二位先生是一样的。
  周培源先生是因为杨震答应了自己的两个条件,至于吴大猷先生,则还是研究和爱妻战胜了一切。毕竟抗联打败仗,丢光了本钱,那只是偶然性。但是爱妻在东北会有更好的医疗和疗养,自己能安心的做研究,不用整天为爱妻搞点营养品而发愁这才是必然性。
  尽管不想涉及到政治与党派之争,但是对于还多少有些政治敏感性的吴大猷先生来说,他之所以留下来还有一点。他从这些身居高位,却是吃穿极为朴素。但是对建设和教育,却舍得下血本的人身上,看到了一种希望,一种对中国未来的希望。
  强制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就连书本和校服,都是统一免费提供。这一点不仅仅在中国,就是全世界也绝无仅有。更别说无论穷富,所有的儿童每天免费提供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保证这些正在长身体,急需营养的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在全国其他的地方想都不敢想。
  而他们这些手握大权,在关内有些省份就是土皇帝的人,却是衣着简朴。吃的也是极其简单,没有鸡鸭鱼肉,有的只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连家常菜都算不上,甚至可以说有些苛刻的饮食标准。单凭着这份魄力和坚持,他们就有成大事的希望。
  这才是吴大猷答应留下来的根本原因,因为他在这些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希望。尽管他对于抗联这种在学校建立党委、党支部,团委、团支部,并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和团员的做法很是讨厌,认为是政治干涉了学术自由。但在他的心中,总归还是希望战胜了观念上的保守。
  对于这几位先生的要求,杨震基本上还是点头了。但是他点出了几个人,必须要留在东北。其中就有眼下在佳木斯考察的王淦昌、饶毓泰、霍秉权,以及张文裕、王承书夫妇、吴征铠几个人。杨震希望几位先生能够帮助抗联做工作,将这几位先生都能留下来。
  不过杨震同意,此时已经拿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机会的王承书先生可以不参加。由抗联出面协调从根据地取道苏联,乘坐美国轮船直接去美国读书。而且杨震还承诺,每个月由抗联驻美办事处给予王承书先生一定的补助,以让她安心在美国读书。
  得到了杨震的这几个承诺,几位先生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纷纷点头同意留下。并答应去做杨震点名要求留下的那几位先生的工作,争取将他们几个都留下来。而杨震也同意,将几位先生没有同来东北的家眷,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抢运到东北。
  第1198章 谈话的重中之重
  至于吴大猷先生提出的政治不能干涉学术自由和研究工作的问题,杨震没有多回答他,只是告诉他,在研究和教学上,绝对不会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事情。但是在学校设立党委,是眼下时局的需要。
  现在是在战时,自由终归还是要有一个限度的。尤其是对青年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必须要做到前面。因为现在的根据地,实在禁不起任何的折腾。学生有什么需要,可以向党委提起。
  学生们都年轻、也好冲动,有些学生思想更加激进,再加上没有社会经验,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眼下形势复杂,各方面的势力都在向根据地内扩展。敌伪也在拼命的恢复在根据地内的特务组织。
  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思想工作是相当重要的。不过杨震向他们保证,在学校设立的党委只负责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不会干涉他们的教学和研究。绝对不会出现内行,领导外行的情况。
  尽管杨震的回答让吴大猷先生很不满意,但既然杨震已经保证了在学校中设立的党委,不会干涉他们的教学和研究,他也就没有再提什么异议。毕竟他们是教理的,不是教授政治学的。他提出这些东西,只是担心那些不懂行的人,对教学和研究指手画脚的。
  杨震的这个保证,虽说没有让他太满意,但是也算勉强说的过去。人家已经保证不外行干涉内行,这就已经是很难能可贵了。既然如此,那就既来之则安之吧。反正看这个家伙今天的态度,是死活不会放自己走的了。
  在几位先生都同意留在东北之后,杨震也就开门见山,将心中的思路都毫无保留的讲了出来。他今天与诸位先生谈话的内容只有四个,一个是核武器的原理与未来的发展。二是雷达逆向仿制,以及在未来的发展。
  第三点则是电子工业,主要是晶体管的彻底完善和应用。四是各种抗联目前急需的光学仪器设备这四个方面。而在这四项意提之中,核武器的研制与规划,则是重中之重,也是杨震在今天要重点提出的。
  核武器的研制在这个时候还是机密,更是一种全新的事物。此时已经开始研制核武器的英美德,至于尝试进程被战争打断的数量,都进行了严格的保密。别说中国人,就是他们本国人知道的都寥寥无几。
  但是这只不过是现在,而在后世其原理和制作方法,在互联网上都可以轻易的找到。其中无法解决的只是核原料的提取与提纯的方法,尤其是加工提炼所需特殊设备的研制和制造问题。
  因为这些看似一说就破的东西,中间蕴含的科技含量是最高的。虽说一说就破,但就是中间的那层窗户纸却是最难捅破的。没有一定的科技底子和工业基础,想捅破最后这层窗户纸,却是难于上青天。
  后世国际上,对这些生产核武器所必须的离心机以及高速加速器,控制的也是最严。包括核原料在内,都要向一些国际组织报备。这两样设备的出口,也要经过国际组织极其严格的审查。
  但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解决了核原料也就是铀矿石来源,再加上杨震提出的所谓“超前”设想,搞出原子弹可以说并不困难。至于设备方面,现在反倒是比后世要好解决的多。这因为些很多人还不知道做什么的设备,虽说自己造不出来,但是外购却是很方便。
  因为此时虽说各国在研制方面都进行了高度保密,但是对于进行浓缩铀设备的进出口控制还是很松的。基本上可以说有钱,就能买到。因为即便是后世核技术最发达的美国人,此时也是刚刚开展研制。
  对于这些目前还作为普通大学物理教学所必须的设备,几乎并不控制。像高速回旋加速器与真空高速离心机,在还没有认识到他们真正的用途之前,只不过是普通的科研与教学用的仪器而已。只要提出来进口,一般是不需要进行严格审批的,基本上都能买得到。
  当然除非像现在的德国,还有现在的日本和意大利,美国对其所有物资都进行严格的禁运。就连一支铅笔都不出口,更何况这两种还算高级的设备。而对于抗联这个现在的半盟友,美国人还是比较大方的,并未限制其出口。
  美国人真正开始控制这些东西,是在其曼哈顿计划全部展开,发现这两种设备可以提炼出符合核武器所需的铀二三五后。不过眼下还是可以出口,美国人还没有最终收紧口子。回旋加速器这种抗联已经以教学和科研为名义,从美国购买到了三十台。
  至于可以用于浓缩铀的高速真空离心机,抗联通过并不了解这些玩意真正价值的皮尔逊家族,以教学和科研为借口,从研发这种设备的弗吉尼亚大学,一口气进口了上千台。在抗联的强烈要求之下,这些设备如今已经全部到货。
  因为杨震知道,一旦美国人的曼哈顿工程全面展开,对于这些设备的利用有了一个新的了解,那么这些东西再想进口则几乎没有任何的可能。所以他很巧妙的打了一个时间差,利用美国人的曼哈顿工程此时刚刚开展,对这些设备还并未进行实质上应用的机会,进口了一大批。而这些设备,早在今年的五月份就已经全部到货。
  同时为了不引起江北方面的注意和窥视,甚至是巧取豪夺,在进口的时候在交货单据上并没有写出这些设备的真实名称,而是以冶金设备配件的名义进口的。进货的时候,也全部是拆成零件状态分别掺杂在其他设备中进口的。
  那些苏联人虽说看起来很笨拙,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嗅觉比狗还灵敏。一旦他们发现这些美国人对其禁止出口的设备,肯定会想办法搞到手的。以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来说,半路截胡的可能性很大。为了蒙骗住苏联人的眼睛,杨震可谓是煞费苦心。
  所有的设备统统拆卸成零件,在抵达根据地后,再由弗吉尼亚大学派出的人员,在重新的组装。经过这么一番苦心,杨震不仅蒙骗过了美国人,还将长了一双狼一样的眼睛,狗一样鼻子的苏联人也蒙在了鼓里。这些货物在抵达抗联根据地的时候,一件都没有缺少,而且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被组装完毕。
  尽管现在的美国人,还不知道杨震一口气订购这些弗吉尼亚大学也才研制出不久的设备做什么,但是在美元面前还是比较爽快的交了货。甚至只是作为普通的科学教学仪器出口的,没有需要任何的出口审批手续。
  花了高价研制这两种设备,却发现除了教学和做研究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用处,这下可算碰到有人前来购买,喜出望外的美国人甚至还额外的免费赠送了离心机近万米的多孔隔膜。这在控制严密的后世,甚至今年下半年,都是几乎是不可能想象得到的。
  至于弗吉尼亚大学派出的那六名组装人员,则因为是正宗的大学讲师出身,并参与到了这两样设备研制,则被杨震采取了每个月八百美元的高薪和其他的办法,直接留在了根据地,作为理工大学物理和机电两个专业的讲师,外加英语教授。
  杨震留下这六人,固然是军区理工大学急需教授和讲师。但是他留下这些人,还另外有一些目的。至于什么目地,那就更简单的了,就是为了搞到这两种设备的图纸和核心技术。他不相信这些利益至上的美国人,都是清廉正直的上帝。是鸡蛋,早晚都会有裂缝的。
  将这些人留在根据地内,哪怕是只有一段的时间,才好方便他下手。不过他的努力到底没有白费,在那些人组装这些设备的时候。在杨震要求之下,亲自陪同组装的熊大缜,在六名组装人员中某两位得到了抗联一些神秘好处的人协助之下,也在第一时间之内复制出这两样此时绝对是高精尖设备的图纸,并搞到了第一手的数据。
  而那两位每人得了一万美元,在后世虽说只是一个并不足以拉人下水的小数目。但是在这个时代,还是天价好处而沾沾自喜的美国人,还不知道他们这个举动,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几乎让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节省了一多半的费用和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在几年后还叫嚣着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美国人,悔恨的差点把自己的舌头咬掉。
  弗吉尼亚大学花了几百万美元,耗费了数年心血研制出来的东西。不用说几年之后,就是在几个月后的曼哈顿工程全面展开之后,甚至花费几十亿美元,都绝对不可能买到的技术,就这么被他们两万美元轻而易举的给卖掉了。
  当然抗联,其实更应该说杨震为了搞到这些东西,采取的种种手段,他是不会在这里说的。但是这些设备,无疑让中国人节省了大笔本就捉襟见肘的经费以及大把的时间,并加快了进程。
  虽然按照根据地目前的经济实力、工业基础,以及科技能力来说,根本就无法承受研制核武器的代价。尤其是涉及到核燃料的提炼与提纯方面,所需要消耗的巨大电力以及高浓缩铀提纯的问题,都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解决的,还需要进行长期刻苦的研究。但是杨震只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谈话,打下一个良好的底子。
  反正这件事情,不是着急的事情。现在完全可以进行先行的研究,至于其他的方面,包括铀浓缩的技术,核原料提纯工厂的建立与投产则可以慢慢的来。杨震相信有自己提供的“先进”的研制方法,以及“超前”的研制思路,在加上出奇大方的美国人不知不觉的帮忙,中国人制造自己的核武器,远远不必要付出美国人那样高昂的代价。
  至少不用像美国人那样,在多种提纯方式上一个个的实验。更不用像美国人那样,先搞出不是太可靠的铀弹之后,再去搞更为可靠的钚弹。自己可以直接上马耗费原料更少,提纯工艺也更加省事,效率也会更大的钚弹。
  第1199章 谈话之潘多拉匣子
  但尽管杨震所有了解与掌握的资料,都是来自于后世的网络。对于很多东西,都可以说是很了解。但是对于铀浓缩的工艺和设备,他也只能说出一个大概来。尤其是生产钚弹所需的核反应堆的构造,他更是一无所知。毕竟网络上的东西,还是相对有限的。
  不过他至少知道进行铀浓缩,需要离心机和高速回旋加速器。也至少知道怎么将天然铀转化成四氟化铀。在转化的时候,需要什么原料。也知道怎么将四氟化铀,转化成为核燃料的最初武器级的六氟化铀。
  否则他也不会搞了这么多的弯子,动用了这么多的手段,将这两种仪器和设备,包括核心机密在内搞到手。他这一手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他是有钱没有地方花。一百多万美金,谁都不能说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数目。
  在眼下抗联资金紧张局面还没有得到完全缓解的情况之下,居然大手大脚的花费了一百多万美金,买回来即不能吃,还不能用,对眼下正在进行的工业建设,没有任何帮助,甚至还要供起来的这些设备。
  不过好在对于杨震极为了解,知道他绝对不会无的放矢的总指挥,在这件事情上给予了杨震坚定的支持。甚至这笔钱,也是从东北局今年经费之中调拨出来的。中央虽然一样不知道杨震究竟想要在做什么,但是在已经与杨震谈过的主席支持下,也最终同意了杨震的做法。
  只是可惜后世中国,严格的网络管理之下,很多东西只是表面文章。网络上对于核武器的原料和结构,甚至一些提纯的方法说的都很详细。但是涉及到关键的问题上,还是进行严格管制的。
  至少研制这些东西所需的离心机和高速回旋加速器的原理是有的,大概的结构图也是有的。但是其他的工艺标准,以及一些核心部件,是绝对不会有的。尤其是涉及到最关键的铀浓缩工业以及必须设备的时候,尽管已经不再是任何的秘密,但依旧是遮遮掩掩。最关键的地方,是绝对不会有的。
  当然像将六氟化铀加工成可以制造原子弹的足够浓度的铀二三五的必要设备,高速离心机和回旋加速器的工艺和构造,对于任何一个有能力生产和制造,以及研制的国家来说,都是要严格管控的。
  要是这个地球上的大部分国家都有了核武器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那么地球上还能有一个安全的角落吗?只要控制了关键的设备,你提炼不出足够浓度的武器级铀,就是核武器的原理放在你面前又能如何?研制不出来,还是一样的研制不出来。
  不过即便是在网络上已经是半公开的东西,但那些玩意除非是专业搞这些东西的,换了其他人来说,基本上都是一头雾水。好在杨震后世的时候,对这些玩意兴趣还是比较大的。再加上经过特殊训练出来的超常记忆力,也算是死记硬背下来。
  尽管其中可以理解的东西几乎没有,但是这些东西,对于这些物理大家来说,已经是足够了。有些事情,在不懂的人面前,你怎么点他都不会明白。但是在真正懂行的人眼里,都是一点就透的。哪怕是一丁点的信息,都可以带领他们走向另外一个科学的殿堂。
  而且现在自己手中还有了必须的设备,虽然数量还远远的不够,但总算是一个好的开端不是吗?有了真空高速离心机和回旋加速器的实物,还有了核心技术和图纸,那么距离测绘仿制出来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不是吗?中国人的山寨能力,杨震还是比较相信的。
  至于原料,杨震也不是很担心。生产对于铀提纯转化的氟的主要原料萤石,在根据地内的穆棱县城子河地区就有储藏。至于铀矿,虽然没有岩矿,但是在绥棱县就有一定储量砂煤型铀沙矿。距离绥棱县城极近,易于开采。储量虽然不够丰富,品味也不高,但也足够前期使用了。
  中国最好的铀矿除了湖南与浙江、江西之外,北方最好的铀矿在本溪和鄂尔多斯。只是可惜那里一个是第八战区的地盘,一个是日军在东北的统治核心区。黑龙江地区的铀矿虽然开采比较容易,但品味极低。不过提纯出制造一颗或是几颗原子弹所需浓缩铀的数量,还是够了。
  这些东西杨震谈的很详细,也很全面。在座的几位教授,不仅听的异常仔细,而且在一开始就被杨震的谈话给牢牢的吸引住了,甚至都忘记了之前的被杨震逼迫留在东北而带来的不快。
  他们之前的研究课题,都曾经与这些东西有部分,或是少量的交叉,甚至是直接的涉及。这些东西,他们几乎可以说一点就通。甚至杨震在很多东西都说的含糊其辞的情况之下,他们略微一琢磨也就想通了。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让他们大吃一惊。
  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些站在他们认为现代物理顶峰的东西,会制造出一种威力极其巨大的杀人武器。更没有想到过,有朝一日会真的用这些武器去杀人。无论是什么人,哪怕是中国现在的敌人,他们也没有想过。
  当杨震的话音落下之后,几位这方面的教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是谁也无法开口说话。听完杨震这番话后,他们总算知道杨震为什么坚持他们必须留在东北。作为这个时代中国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他们都敏锐的感觉到,这些东西一旦变成现实,恐怕将意味着打开了那个潘多拉匣子。
  沉默良久,还是叶企孙教授先开口,但是却是满是不解的道:“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你只在清华旁听了一年基础物理,不可能接触到这些即便是我们这些专业物理出身的家伙来说,也是一个全新课题的东西。”
  “要知道,你说的这些东西都是站在当代物理学最高峰的东西。而且按照你的说法来看,这并非是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这些东西,要经过长期的实验和研究才能得出来。你怎么像是亲身做过实验一样,了解和掌握的这么透彻?”
  叶企孙教授的话音落下,还没有等杨震回答他。那边自进来后一直没有开口,也是这些人中唯一一个在美国学的真正是核物理专业的吴大猷教授却是开口道:“杨先生,我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的就是原子物理,哦,就是你说的那种核物理。”
  “你今天说的这些,我个人感觉经过大量细致的研究完全是可以实现的。你们现在有了高速真空离心机,还有了高速回旋加速器,进行你说的那个浓度的铀浓缩提纯,还是完全可以的。虽然不一定能达到你说的那个标准,但是实现却没有太大的问题。不过关键的是如果这种武器,就是你说的原子弹研制出来,你或者你们难道真的打算将它们用于实战?”
  “我想你既然能提出来这些观点和理论,甚至还提出来系统的提纯方式,以及浓度要求,你就应该明白这种武器的威力。我是搞原子物理研究的,对于那些放射性东西的危害,还是明白的。”
  “如果这种武器一旦研制成功,对于整个人类将会是一个恶魔。巨大的辐射,将会制造成一场难以控制的灾难。无论我们的敌人是谁,都不应该去承受这种代价。因为它的威胁并非是针对某一个国家,而是针对的全人类。”
  “我是搞原子物理的,我清楚辐射后的代价和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这种武器如果真的研制成功,的确威力巨大。但是它带来的后果,也将会是异常沉重的。也许有一天,我们会为了这些东西而自食恶果。”
  对于两位先生的疑问,在赞叹了一下二位先生敏锐的嗅觉之后,杨震略微的沉思了一下后道:“这些东西我是怎么知晓的,现在我还不能说。但是我可以明确的告诉诸位先生,这种研究在美德两国已经开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