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文唐 > 第706章 无题
  船队一路疾行下午的时候就到了关中的东大门附近,越过眼前这座隘口就算是出了关中地界。
  站在甲板上遥望波澜起伏的山川非常震撼人心,李世民也带着一众亲信重臣来到甲板上欣赏自己的大好河山。
  这种时候自然少不了吟诗作赋,这个年代的文官大多都能吟上几句,甚至不少武将也是文采斐然。
  长孙无忌、马周、岑文本等人都各自做了一首助兴,李世民自己也被众人的吹捧下作了一首。
  岳山在一旁默默的听着,对这些人确实挺佩服的。虽然没有流传千古的名篇,但也都不错。
  再说命题作文,还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写出来,能写成这样已经很难得了。
  岳山没有作诗的打算,以他现在的学识也不是做不出来,但很难做出让他自己满意的好诗,所以做了还不如不做。
  他想低调,可有人不允许啊。
  李世民瞅了一圈把他从人群里揪出来,道:“翠岚,你是咱们之中最有学问的,来作一首诗如何?”
  岳山道:“还是算了,我对作诗不太擅长,一时间也没有灵感,还是不献丑了。”
  李世民不乐意的道:“什么叫献丑,咱们的目的君臣同乐,作诗只是添头别那么认真。大家都作了就剩你了,别推辞了,赶紧。”
  “岳候太谦虚了,连你都说献丑,那我们算什么。”
  “对呀,来吧,别让圣人失望。”
  其他人也纷纷劝道。
  这下岳山也知道躲不过去了,无奈的应了下来,然后回头看向前方的景色,思索该写什么诗。
  搬运是不可能了,他记得的诗本就不多,适合眼前情景的一首都没有,只能自己作。
  就在他绞尽脑汁思考的时候,突然听到旁边的船上传来一声高呼:“快看,潼关。”
  众人包括李世民都连忙往潼关方向望去,虽然离的远只能看到轮廓,但依然能看到它的雄俊宏伟。
  潼关,关中的东大门,也是守卫长安的第一道门户。
  看到这座关城,船上的众人都非常激动,不时的能听到有人发出惊叹声。
  岳山也同样兴奋,不是因为潼关的宏伟,而是想到写什么诗了。就在听到‘潼关’这两个字的那一瞬间,一道灵光闪过,一首诗词浮现在脑海里。
  但随即他又自我否定了,这首词确实经典,可要真在这个时候拿出来就是打李世民的脸啊。
  “不行不行。”他下意识的摇头喃喃道。
  “什么不行?”他的声音被旁边的李世民听到了,扭头问道。
  “没什么没什么,我在想该怎么写诗呢。”岳山吓了一跳,道。
  “是不是想到了?快说快说。”李世民道。
  “没有没有,还在想。”岳山连忙否定。
  “你这个人说谎都不会,话都写在脸上了,写了什么诗赶紧说。婆婆妈妈的像什么样子。”李世民催促道。
  “我感觉写的不好,再重新相一首吧。”岳山道。
  他越是不想说李世民就越是感兴趣,连连催促道:“没事儿,我们不会嘲笑你的,快说。”
  其他人也跟着起哄。
  岳山为难的道:“这首诗太悲凉,不适合此情此景,我还是在写一首吧。”
  李世民的兴趣反而更大,道:“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观你居然能作出悲凉的诗,我更好奇了,赶紧说。”
  “这……好吧,一会儿圣人你别生气就行。”
  “我是那么小气的人吗,说。”
  见躲不过去,岳山硬着头皮道:“刚刚有人喊潼关的时候我想到了一首词,叫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读到这里岳山停了下来,后面的大转折实在不好出口啊。
  但其他人则不同,都被这几句描写山河壮丽的词句给吸引住了。马上就到了舒展胸臆的时候,你怎么停了?
  而且前面这两句怎么看都是让人热血沸腾,你怎么把他转折成悲伤氛围的?
  李世民也同样被吸引住了,再次催促道。“后面呢?快说。”
  无奈,岳山只能说出了后半阙词:“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千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众人瞬间安静了下来,没有一个人说话。
  不是这首词写的不好,而是太好。虽然格式不符合时代的欣赏风格,但好坏他们还是能品鉴的出来的。
  这就是一首千古名篇。
  可……正如岳山所言,太悲了。
  关键这首词还是出征高句丽的路上写的,兆头也不好,众人一时间都不敢评价了。
  李世民一开始也很诧异,脸色也有点僵硬,不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眼睛微闭似乎在品味这首词。
  读完之后岳山也很紧张,生怕李世民暴起给他一刀。
  但还好,李世民很快就睁开来了眼睛,用感触至深的语气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好,此言大善。”
  “以诗观人,由此词可以看出翠岚你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我没有看错人。”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千都做了土。想秦汉何等的强盛,始皇帝统一天下欲创建万世基业却二世而亡,前汉四百年江山也难逃灭亡命运。”
  “何也?不知体恤百姓,致使天下民不聊生……失民心之故也。”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翠岚此词写的好,当为君者戒。来人,取笔墨来。翠岚,劳你把这首词写下来,我要挂在书房以作警示。”
  他的一番话下来,场上凝固的气氛顿时如烈阳下的霜雪一般溶解。
  众人也都复活了,纷纷夸赞李世民心念百姓、善纳谏言实乃明君,有这样的皇帝是大唐之幸百姓之福……
  一时间君明臣贤其乐融融。
  岳山松了口气,总算过去了。
  很快就有人把笔墨拿了过来,岳山提笔把这首词写下来,李世民珍之又珍的收起。
  之后众人又聊了一会儿才各自散去。
  只是回到自己房间的李世民脸色瞬间就拉下来了,拿出岳山写的那首词表情狰狞恨不得撕成粉碎,但又有些舍不得。
  犹豫了好一会儿最终还是轻轻的放在桌子上。可气的是岳山那个混蛋,不能拿这篇诗词撒气——他是这么安慰自己的。
  千古名篇啊,还是岳山亲手书写的第一份原本,收藏价值太高了,他实在舍不得。
  一开始岳山说想到了一首悲伤的诗词他还没在意,以为又是伤春悲秋之类的。结果……
  要是诗词普通也就算了,没啥传播度转眼大家就忘了,问题是这玩意儿还是千古名篇。当场又有那么多人听到了,根本没有隐瞒的可能。
  曹植还要七步成诗呢,你这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吧,居然就能想出这么好的词。妖孽也要有个限度好吧,这太不合理了。
  但凡换个时间,李世民只会高兴大唐又多了一首千古名篇,而且还是当着他的面做出来的,意义更大。
  可现在是出征高句丽的路上啊。
  你又是伤心秦汉又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完全可以视作反对这场战争,做这首‘亡国之音’诅咒战争失败。
  要不是深悉岳山的为人,要不是这场战争他从头到尾都参与其中还表现的比任何人都积极,李世民肯定会怀疑他的居心。
  正因为知道才无奈。
  你说你写个啥样的诗词不行,非要在这种时候写这种诗。要不是他城府深稳住了心态,真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所以李世民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既恼怒岳山不识大体,又确实喜欢这首诗。
  李世民的心情别人体会不到但也能猜到一些,所以之后当着他的面没有人在谈论这首词的事情,就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大家心中都明白,这场战争大获全胜,那这首诗词就会成为美谈。但凡有一点不顺利,大家最好把这件事情烂在肚子里。
  所以在战争没有结束之前,最好别谈论这件事情。
  几日后舰队到达东都洛阳,李世民停了两日接见当地的官员和权贵,主要目的是接收在这里整训的两万义士。
  皇帝亲自接收表彰他们的忠义,这两万多义士那叫一个激动,对李世民的忠心瞬间达到顶峰。
  这两万人自然是不能上船的,也装不下,李世民就命令他们和押运粮草的后勤军一起前往幽州。
  这其实也是对义士们的一种保护,他们毕竟不是正规军,单靠一腔热血上前线就是送命。不到没有办法的时候李世民是不会让这些人去送死的。
  在洛阳停留两天之后舰队顺着大运河北上,几日的功夫就到达了幽州。
  在这里见到了幽州都督李道彦。
  见到岳山,李道彦也非常开心,道:“岳候,一别经年你……终于长大了。”
  “……”岳山被噎的半晌说不出话来。
  但不得不说,他这一句话下来两人之间的些许陌生感顿时就消失不见了。
  恶作剧成功,李道彦得意的大笑起来:“听说长公主有喜了?我让人给府上送了许多补品,你收到没有?”
  岳山摇摇头道:“见到了,丽质很喜欢,我代她表示感谢。”
  李道彦道:“自家兄弟客气什么。李孝逸在京中还老实吧?”
  “挺用功的,未来的成就绝对比你这个兄长要高。”
  “哈哈……那就好,将来九泉之下我也有脸见父亲大人了。”
  岳山还真没夸大,就才能来说李孝逸可以说是皇室第三代第一人。
  李神通死后就进入军校学习,折服了军校所有的先生,连李靖等名将都对他赞不绝口。李世民也把他视为皇室未来的顶梁柱。
  但正因为重视他,李世民反而没有提拔他,而是多方打压。原因不难理解,把他留给李承乾。
  如果李世民重用与他,把他提拔的位置太高,将来李承乾登基就很难降的住他。
  反正李孝逸还很年轻,就算在等二十年才出山也不算晚。
  一边闲聊岳山一边打量李道彦,变化确实很大。
  上次两人见面还是李神通病逝的时候,这一晃又是数年时间。
  岳山颇为感慨,遥想当年初次合作的时候还是在棣州,那时候李道彦还是才三十出头正值壮年,今日再见他两鬓已有了灰发。
  不过比起原本历史上李道彦的境遇算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原本的历史上在贞观八年的时候李道彦带兵讨伐吐谷浑,结果半途见党项人没有防备就纵兵劫虐。
  而且当时李靖刚和党项人达成协议,党项人给大唐当向导还出军粮,李道彦这一出可以说是背信弃义。
  最可悲的是他还打不过党项人,被人家杀的大败死伤几万人,还厌恶了和党项人的战争。
  要不是看在他是宗室的份上李世民当时就把他给砍了。
  这件事情对李道彦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身体直接就垮了。当然,很可能是家族疾病提前爆发。
  几年后朝廷再次启用他交州打獠民,没多久他就病死了。
  按照时间计算,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
  只不过这一世他先是和岳山在棣州做搭档,从岳山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关于北方战线的打造问题。
  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就把他派往了幽州担任都督,主持幽州一线的建设问题。
  讨伐吐谷浑的战役自然就没有他的事儿了,也就没有了让他身败名裂的事情,所以此时他一切都好好的。
  李世民没有直接去前线,而是要在幽州停留一段时间。
  一来从各处调集的大军还需要重新整合分配,否则上了战场就是一盘散沙,十成力量发挥不出三成。
  二来需要了解前线局势,才好确定下一步往哪里去。
  岳山趁着这个空隙去了一趟治水(永定)河上游的峡谷,查看水坝的修筑情况。
  总体来说进程很慢,才修筑了不到三分之一,起码还需要两年才能修成。
  不过有一点李道彦做的特别好,就是安置民夫的工作。
  去年朝廷就已经决定,想办法把这些民夫留在幽州当地,充实地方人口。
  李道彦一边组织人修筑水坝一边开垦农田修筑房屋,用各种手段劝说民夫留在当地。
  并且还许诺,要是愿意迁过来,有家人的朝廷帮忙把家人送过来,没结婚没有后顾之忧的朝廷给分配媳妇。
  可以说成果斐然,总共征用了二十万民夫,已经有四万多人愿意在这里定居。
  其中一万余户已经结婚有家人的,朝廷派人统一运送过来。剩下三万个没有结婚的青年,朝廷也给他们娶到了媳妇。
  至于哪来那么多女人……说句不仁道的话,这个年代的女人还不如一头牛值钱。朝廷随便出点农具之类的,就能给这些男人娶上媳妇。
  更何况这几年朝廷在北方草原四处征讨,俘虏无数,其中大多数都是无依无靠的老幼妇孺。
  从俘虏里轻易就能找出几万几十万愿意嫁给大唐年轻人为妻的异族女子。
  在这些移民的居住地参观了一圈之后,岳山提出了一个建议。
  “光有这些还不够,想让更多人愿意留下来必须有更大的吸引力才行。”
  李道彦道:“哦,不知你有什么办法?”
  “给他们一个念想,或者说给他们的孩子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你是说……”
  “对,建书院。大量的书院,最好让他们的子女都有机会读书。”
  “办法是好,可我上哪找那么多的教书先生啊。”
  岳山道:“两处地方:一是退役军人,十年前朝廷就开始在军队扫盲,很多军人都是识字的。虽然学问没有多深,但教最基础的蒙学还是没问题的。”
  “马上朝廷就要和高句丽大战,必然有许多将士因为受伤退役,你可以试着把他们留下来。”
  “第二是棣州,那里十年前就大兴教育,书院开设到了村镇,会读书识字的人非常多。”
  “真正能够通过科举做官的非常少,大多数都只能自谋生路。如果你能开出合适的条件,想必会有不少人愿意来这里搏一个前程。”
  李道宗高兴的道:“好办法,我这就让人去办。”
  岳山笑道:“你还可以告诉他们,过不了多久渭水书院会在这里开设分院,相信会有更多人愿意到这里来。”
  李道宗惊喜的道:“你真的准备在这里开设分院?”
  岳山道:“那还能有假。等灭亡高句丽之后朝廷会直接在那里设立郡县,到时候幽州就会变成腹地,有必要建一所书院振兴当地的文教事业。”
  ……
  李世民一直在这里停留了有半个月,才终于把十五万大军安置妥当。
  也就在这个时候前线传来最新消息,李绩大军已经相继攻克新城和盖牟城。程咬金一路打到了积利城下,刘仁轨已经拿下了开城市。
  可以说各路大军已经站稳了脚跟,马上就可以发起新一轮的进攻了。
  李世民察觉到时机到来,下令全军开拔直扑安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