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侯门纪事 > 第42节
  如果有人不愁房产,又需要红袖添香伴夜读,就选玉珠。而要媳妇的人,就选宝珠。
  房外有偷听的人,安老太太也大约知道。门帘子有时候微动几下,隐约可以见到钗环动声。而面前,方姨妈也好,钱媒婆也好,眼巴巴看着自己,也在等着回话。
  安老太太忽然一笑,想着把实话告诉她们吧,免得大家胡乱猜测。还没有说话,方姨妈抢先开口。她根据安老太太的笑容,大胆地道:“余家好,余家公子以后必定是做官的人,前程万里这是不用说的,”
  她说着说着,自己就笑得咕咕有声。安老太太淡淡地笑,这是一个生活不易的人,可却是让生活的不易压倒的人。有不趁心的事情,头一件就是赖别人。她跑前跑后的忙活这几天,为的就是宝珠丫头的亲事,真是为难她。
  也真是可恨她。
  “是啊,伯南是个好孩子。”老太太静静地笑,眸光微抬穿过房中空气,落在雕花木梁上,而神情,却去了悠远的远方。
  不管她去了哪里,反正不在这房里的模样。
  “我就要进京了,孙女儿也一起跟着去。亲事的事,回来再说吧。”安老太太恬然而道。就她而言,这不过是一句交底的话。而别人听到耳中,不亚于晴天霹雳。
  钱媒婆是不意外的,就算安老太太不说进京,她也由上一回说亲的回应,而看出安老太太今年没有为孙女儿定亲的心思。她陪着笑,寻思着怎么余家的话,再把茶食吃上一块。
  方姨妈却吃吃怔住,进京!
  老太太因为进京而不答应,那明珠和她怎么办?人家是走娘家,难道把儿媳妇的亲戚也一起带去。
  她强自挣扎地道:“余家……”又道:“四姑娘……”又道:“亲事……”
  安老太太冲她安详的一笑:“你若是愿意,带上明珠跟我们一起去。”
  这话一落地,也是引起不小的震撼。
  房门外掌珠撇撇嘴,把母亲邵氏从人中间扯出来,走到廊下雕栏边上,娇嗔道:“是您在祖母面前为姨妈说的吧?”
  “那是我的亲戚,我哪里敢说。”邵氏到此时,不得不把对老太太旧日的怨恨抛开一大半,说不出滋味的道:“你祖母对她们本就不差。”
  养了这么些年,如今也肯带她们进京。
  丫头们悄步散开,走到一旁去计算打赌的输赢。张氏也悄手悄脚走开,和大家一样,心中都有大石落定的感觉,老太太果然是打算归宁。
  而房中,钱媒婆还呆坐着吃茶。原本在她旁边坐着的方姨妈,笔直跪到安老太太面前泪流满面,几乎泣不成声地道谢着。
  “老太太,您就是活菩萨。”
  安老太太微微地笑,心里想再不告诉你实话,天知道你要在我家里掀起多大的风和浪。安老太太知道自己是福气厚的人,虽没有丈夫儿子,手中却有家财,娘家鼎盛,又肯照顾,无人敢欺负自己。
  她因为惜福,知道自己有福气,才更能体谅方姨妈有时候跳梁小丑的举动。而且万般庆幸,自己不是她。
  自然鄙视的也有,如安老太太的个性就是方姨妈的际遇,也是个骂人的角色,而不是看脸色那一角。
  从古到今的教育,都有一条,为人要厚道,为人要宽容。除非个性特别的差,或者是特别的不懂事,大多数的人还肯帮别人的。
  安老太太,也正是这样的人。说她有多仁慈,不见得;说她有多和气,肯定不是。说她见到别人有难处不见得袖手,她是此类人。
  方姨妈在表现感恩,钱媒婆就此告辞。出了安府的门,钱媒婆一头走一头想余夫人也是的,太拿自己当碗儿菜。现在人家就说不答应,不知她听到会什么表情?
  安老太太的话回得极妙,等回来再说吧。这么远的归宁去,不住上一年两年她肯回来?等回来也许独身一人,一个孙女儿也不带回来。
  钱媒婆到今天才体会市井传言是真的,安老太太有意为孙女儿在京里寻亲事。钱媒婆暗想,啧啧,这老太太倒是心地好,孙女儿都不是她的,她也肯成全。
  她就抱着这样的心思,冒着风雪走进余府的门。
  余夫人压根儿没想到这事情不会成,就没有多想,正在指挥丫头们收拾过年要用的东西出来。古代办个年货,早的腊月前都开始进行。
  见钱媒婆进来,余夫人让丫头们出去,笑吟吟地道:“哦,安家定下的什么日子?”她柳眉生春,面颊上也无端的生出红晕,像任何一个家有喜事的主妇一样。
  钱媒婆木着个脸:“人家说要进京,有事进京后再说。”
  余夫人正掂着瓜子在磕,“格嘣”一下,瓜子壳卡进牙里。疼得她惨叫一声,慌的丫头们拥进来,拿着银针牙签钗子等物挑了半天,才把那个瓜子壳弄出来,也弄出几点血丝,沾在余夫人唇上。
  接下来又是漱口,又是取伤药。止血白药上来时,余夫人才明白过来,气喘吁吁大骂道:“什么东西,也敢回我家的亲事!”
  她越想越生气,直接迁怒到安老太太身上。你早不归宁晚不归宁,非要等到我家提亲事后你说归宁!
  几十年了你不归宁,这老了老了的带着几个孙女儿去侯府吃舍饭吗?脸皮也忒厚!
  气着气着,就开始骂南安侯府。侯府很了不起吗!很有势力吗!很能欺负人吗!以后等儿子中了举,受到圣上赏识,也一举得爵,比你侯府还要了不起,还要有势力,到时候就好好的欺负人!
  第五十章问问去
  余夫人大发脾气的时候,她寄于厚望的儿子余伯南正在书院里发呆傻笑。他是知道今天是母亲央的媒婆去安家的日子,他也想到安家以女家的身份,会犹豫啊考虑啊,总要等到媒婆去上三五次,这亲事才能定下。
  一般定亲事的流程,总是这种模式。
  那种媒婆一上门,女家就答应的事,只能是事先说好的,再就是早就相中男家,盼星星似的盼来了,岂能不赶快答应?
  余伯南很希望自己是安家盼着的孙女婿,那倒简单得多。可就算不是,母亲肯走出第一步,央婚说合的,离定下亲事也就不远。
  宝珠将是他的了,余伯南美滋滋的笑容又添上一分。在他旁边坐的是同学,冯家的六少爷。正悄声和几个兄弟们笑道:“伯南今天魔怔了,一上午对着书呆笑,下午还是这个模样。”
  “我们捅他一下,看看他为什么像呆头鹅?”九少爷才进学,年纪不过十一岁,又淘气又顽皮。说过以后,就蹑手蹑脚走到余伯南身后,见素日警醒的他还是不醒。就把个手掌在他肩头上一拍,嘴里道:“哈!”
  余伯南打个激灵,魂几乎让吓没了。回身看,见冯九少爷双手是握捧的模样,正笑得不能自持,含糊地道:“我这是当头一棒喝,助你悟道!”
  旁边一堆的人拍手而笑:“小余你参了一天的禅,也可以理理我们了。”
  余伯南抚着胸口,狠瞪他们几眼,又没奈何的跟着笑出来。陡然的让人喝醒,余伯南忽然有种感觉,要赶快回家去,就胡乱收拾了书,摆手笑骂:“姓冯的,明天跟你们算帐!”出门交待书童把余下的笔墨纸砚装起来,他一溜烟儿的先跑回家。
  直到母亲房外,余伯南才放慢脚步。见天色昏暗,是冬天的原因。就时辰上来说,还不是下学的时候。脚步因此踌躇,在落雪的老槐树下转了几步后,想知道消息的心情占在上风上,余伯南就大步流星地去见母亲。
  余夫人面上是平静的,心里余怒未息。正捧着碗茶百般的咒骂安老太太和南安侯府,见儿子兴冲冲的过来,先行了一礼:“母亲今天可好?”再就上来贴着母亲坐下,半撒娇儿的问:“什么回话?”
  “回什么话?”余夫人嗓门拔高几节,火气也腾腾的往上直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