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穿书之裕妃升职记 > 第378节
  “好,东宫添了两位皇孙女。倒是双喜临门。沈德子,差人去给圣上报喜。”
  玉荣这般说了话。
  她又是跟身边的秋兰说道:“秋兰,备两份礼物,赏去东宫。是本宫给两位小孙女的礼。”
  “诺。”
  沈德子,秋兰自然皆是应了话。
  玉荣这边知道太子添了两个女儿,两朵金花嘛。
  她是高兴的。
  说到底儿,皇帝还是在意了太子。
  所以,如果太子多子多福的。
  那到底让她的心中不太舒坦。现在的结果很不错。
  玉荣可怕着,皇长孙是东宫家的。
  那么,皇次子,三皇孙什么的,还是由她的儿媳添丁进口的好。
  想一想,她都两个儿媳了。
  玉荣很盼着,早些吃了孙孙的喜庆酒。
  后宫的嫔妃们。
  在此时,自然也知道了喜讯。
  大家很镇定的。
  除了一宫主位娘娘,那会差人去道喜。
  其它的小嫔妃们,可没那一等的资格。
  景仁宫。
  惠贵妃就是淡然处之。
  毕竟,只是皇太子添了两个女儿,算不得多大的喜。
  如果是添两位皇孙,那又不同。
  “本宫要送了礼,高妹妹,四公主这儿,可也得添两份。毕竟四公主可是两位皇孙女的亲姑姑。”
  惠贵妃的目光,那是瞧了高才人。
  “全听娘娘的。”
  高才人是随惠贵妃拿捏的样子。
  当然,惠贵妃是知道的。
  高才人有点儿本事。
  若不然,哪能生下四公主?
  她这般说话,还真就是提醒。
  倒是四公主笑道:“多谢贵妃母的提醒。儿已经给两位小侄女备了礼物。算不得什么贵重的,全是儿的一片心意。”
  四公主能备什么礼物。
  不外乎,就是自己做的女红。
  给两个小娃娃,那是给两位小皇孙女,二人都备了小帽子和小鞋子。
  四公主还让宫人呈上来,给惠贵妃亲自掌掌眼。
  惠贵妃瞧了,说道:“好,好女红。”
  “高妹妹,看来你是用心了。四公主的女红,确实是越来越进步。看着手巧。”
  惠贵妃夸了话。
  “四公主这般灵巧,也是她自个儿多翻的努力。妾不敢添功。”
  高才人赶紧的回了话。
  四公主就是满脸的温柔笑容。
  惠贵妃瞧了,也是笑笑。
  这要送了东宫的礼。
  惠贵妃自然差了心腹去送。这一起送的,就是四公主的心意了。
  东宫添喜。
  宫中是要热闹的。当然,这热闹的时候,自然是洗三那一天。
  哪怕皇孙女。
  洗三也是要热闹一翻的。
  不过,这两位皇孙女撞了一起。
  总归,这洗三的气氛,也是要分一分。
  东宫。
  陈良娣、安良娣算不得主角。
  在洗三时,这两位小皇孙女才是女主儿。
  这两位良娣,自然在产房里坐月子。
  二人的亲人进宫了。
  陈良娣这儿,进宫的是她的祖母、母亲。
  她的祖母是陈次辅的嫡妻陈老太太,母亲亦是诰命在身的官太太。
  陈良娣这儿,陈太太自然是少言少语。
  真正与陈良娣说话儿的,还是陈老太太。
  陈老太太一辈子的老封君。
  夫君是人上人。
  她呢,也是享受了一辈子的福气。
  倒是孙女这儿,瞧着在宫里的日子,也是让府上担忧的。
  “你这一胎生的皇孙女,也莫挂念什么。先开化,后结果。”陈老太太是过来人,还是宽慰了孙女。
  “嗯,孙女明白,老太太是一片慈爱。”
  陈良娣打小在祖母跟前长大的。
  这说起来,跟祖母亲近。跟母亲的感情,到底隔了一层。母女二人相处少了,总归,这相互之间的亲近就是差了那么一些。
  “好,你想得通,那便是好。你还年轻,来日方长,只要能生,总归能生了皇孙。”
  陈老太太瞧着孙女的情绪不错。
  她这心中就是搁了一块大石头。
  对于陈良娣,陈府是在意的。
  毕竟,这是太子宫中的侧室。
  一旦太子登基。
  不说肖想皇贵妃,一个贵妃位置,还是可以想想的。
  对于未来的贵妃娘娘,还可能诞下了流着陈家血脉的皇孙。
  陈府上,能不在意嘛。
  这一回,生的是一位皇孙女。
  陈府上下,要说不失望,那是假的。
  当然失望了。
  可到底不敢在陈良娣跟前,是伤了良娣的心。
  这边陈府在跟陈良娣打打气,说些好话。
  安良娣那儿,与她说话的是她的母亲永安侯夫人。
  永安侯夫人倒是爽利的性子。
  当然,女儿在宫中的形势,她也有些清楚。
  “你这一胎平安生下来。也是福份。”
  永安侯夫人摸一摸女儿手,那是笑着说道。
  “女儿累母亲担心了。”
  安良娣那是与母亲说了心底话。
  她是知道的,她在宫中,想是母亲一定担忧了她。
  “能不担忧吗?”
  永安侯夫人说道::“当初,我就不同意你参加了选秀。”
  “府上的男儿无能,岂能让女子进宫搏了前程。这般无用的男儿,就是你的兄弟,母亲也要骂一骂的。”
  永安侯夫人知道的,这做了侧室。
  哪怕是皇家的妾,那也不容易的。
  特别是东宫呢,里面还有一位出身高贵的太子妃。
  这太子妃的膝下有一位嫡长子。
  女儿这日子能不憋屈吗?
  “母亲,女儿一切安好。倒是府上一切,一直多累母亲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