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都市生活 > 全娱乐游戏帝国 > 第113章 电影的画质
  “3个月?很好!”李方诚大喜过望。
  “现在的问题是,修改和画质的呈现问题,修改的次数只要增加,时间必定演唱,画质越高,制作的时间也就越长。”克里斯把两个顾虑说了出来。
  “画质的问题,这一点我希望你们都能记住,奇迹时代的出品的画质,永远都要达到当前我们所能实现的最顶级画质来制作!采用最高的画质制作和出品,这个要求是一个最基本的铁律!”李方诚无比严肃对着两人说。
  “如果是目前最高的话,那几乎没有电影院能播放了。这......”克里斯有些犹豫的说。
  “没办法播放?”李方诚皱眉。
  还没等克里斯说明,李方诚就想起来!这是1988年啊!可不是40年后imax影厅都遍布的年代啊!
  虽然说,这个年代所能播放的电影清晰度,最高甚至已经达到了imax的水准。
  但是不代表电影院可以播放!
  历史上第一部imax电影在1970年日国的富士展览馆上播放,刚一面世的时候,就引起了轰动,虽然第一次播放的画面只有17分钟,但是却让人见识了imax的威力。。
  而第一套正式的imax投影设备于1971年安装在多伦多的安大略圆形剧场。
  在1974年米国华盛顿州世界博览会上,米国馆展出了一块27.3x19.7米的巨型imax银幕,观众向正前方观看时,画面足以充满整个视界。
  这一次的展出其间,一共有五百万人次观看,绝大部分的观众认为它呈视了强烈的动感,甚至有少部分观众身上发生了类似晕船的现象。
  2年前,就在温哥华的加拿大展览馆,imax公司以theimaxexperience技术第一次展示imax的3d电影效果。
  如果按照现在的最好制作方式,也已经可以做出imax的电影画质,但是做成也根本就没有任何一个电影院能播放得了imax3d的电影!
  这个技术现在还没有完善,绝大多数还是放在天文馆科技馆里面使用,而且一般播放时常目前来说,最高也不过是40分钟左右。
  这个年代,电影院普遍能做到的,比较顶级的也不过就是2k的画质,4k在这个年代都几乎不会出现。
  屏幕的制作成本,电影的拍摄成本,这两个成本在技术没有完全完善之前,费用高到离谱。
  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电影胶片尺寸不是单一的,大致上有8种:8.75mm、8mm、16mm、35mm、65mm和70mm。这里指的是宽度,电影胶片和照片胶片的长短边是反的,这个宽度,说的就是我们看到屏幕的时候,整个屏幕的长度是根据拍摄时的胶片决定的。
  分辨率为4096x2160的4k电影,其实像素不过800万。按照照相的胶片的分辨率来理解,保存完好的情况下,16mm的电影就已经能做到4k了。算上损耗以及动态胶片的分辨率,35mm的胶皮,完全足以转换为4k的分辨率。至于65mm和70mm(imax)的胶片,那就更不用说了,那已经是往后30年都难以转换成为数码像素的尺寸。如果转换为数码分辨率,65mm的胶片可以转换为6k-8k的分辨率,甚至更高,而70mm的,没有人知道极限在哪。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80年代,甚至60年代拍摄的电影,哪怕几十年后,甚至都能有超清版本,其实都是胶皮电影过去的。
  如果真的按照目前最顶级的制作方式,不考虑放映问题的话。
  目前最好的制作是胶片imax3d的拍摄,跟传统的70毫米胶片影像尺寸为48.5毫米x22.1毫米相比,imax胶片的影像尺寸为69.6毫米x48.5毫米。
  因此,imax影片的每格画面的感光面积是普通35毫米胶片的10倍、更是传统70毫米胶片的3倍。这也使其在巨幕上投放的影像比一般电影更清晰、更亮丽。
  所如果用iamx拍摄,那清晰度来说,绝对是超越了所有人想象的高!
  而哪怕40年后,能看到这个画质的人,都寥寥无几。
  更不要说imax3d的胶皮拍摄。
  在电影界,甚至有的人把数码的imax3d称之为伪3d,真正的3d则是imax立体影片的放映技术,imax3d使用两盘imax专用的70毫米胶片,一盘胶片对应一个眼睛,通过偏振过滤眼镜(被动式)或红外同步系统(主动式)配合电子眼镜以提供两个单独的图像。结合imax巨幕,imax3d能够产生逼真的全视野立体效果。
  而到了后世21世界10年代初的时候,全华夏也不过剩下两块可以播放70mm胶片imax3d版本的荧幕。
  这个画质的可怕在于,眼前所见,即为真实!
  如同你身在现场一般,一个屏幕的尺寸,甚至超过500平方米!
  但是为什么几乎没什么人用这样的拍摄方式呢,一个是电影院担心成本的问题,一个放映imax的屏幕,造价起步都是在1000万美元以上,而存活周期却不过3年到5年的时间。
  相当于平均每年花250万美元来维持一个屏幕,这样的高成本,没几个影厅敢尝试。
  其次是胶片的保存,一旦使用imax的拍摄方式,播放的时候,因为胶片过重需要特定的起重机才能安装和放映,而每一秒钟,胶片就要带走1.7米长度,看完一部电影起码一卷长度1万米的胶片!而imax3d,也相当于2万多米的胶片。
  这是极度可怕的一个事情,一个不小心,划伤了那就成为了不可磨灭的损伤。
  那为什么华夏的电影也是胶片拍摄,米国的电影也是胶片拍摄,但是在画质上又有明显的差别?
  其实一个原因是胶片的尺寸问题,尺寸越大越清晰,还有一个问题,是电影底片和拷贝片的问题。
  电影底片是指电影的原底片,是保存电影画面最原始的版本,并不用于电影院放映。
  电影院放映的是正片,又叫拷贝片,原底片的画质,色彩饱和度,宽容度那肯定是超过电影拷贝片的几倍。那为什么不用电影院放映呢?只是因为电影原底片只有一个,就是最初拍摄剪片合成之后的那一个原始的胶片,如果拿这个放在放映机上来播放,很快磨损完了,那就会毁掉这一个原始的底片。
  所以为了大规模放映,电影拷贝的制作是这样的:原底片,翻正片,翻底片,拷贝片。
  摄影原底片印洗发行电影放映拷贝过程中一种过渡形式的中间片,简称翻正翻底。
  而每一次转换的数量都会扩大几倍,比如原底片可以制作五到六个翻正片,然后在制作几十个翻底片,最后做出数百上千的拷贝片。
  经过数次转换,拷贝片的质量已经大大不如原底片。但是米国的洗印厂的拷贝片水平比起华夏,在工艺上遥遥领先,拷贝片的质量相当高。所以哪怕是转换为其他格式,比如dvd,1080p,2k等,都是将原底片拿出来数码化,这样一来,画面质量优异是肯定的。
  而华夏国内呢?
  很遗憾的是,我们在电视台或者录像带看到的80年代90年代华夏的电影,绝大部分是用拷贝片或者正片转磁而来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调色和修正,所以看到的效果很差,加上那些极其落后的5毛钱特效制作,才会造成质量的低下。
  那为什么华夏不用原底转磁呢?
  主要是因为原底片的问题,原底片放上转磁机器其实相当危险,一旦划伤就造成不可逆的损坏,这是原因之一。
  另外主要原因是对画面并不重视。我们看90年代的电影画面,都可以看见划痕和换本的小圆圈,这些都是拷贝片的标准特点。
  回到正题,如果李方诚坚持要做最高的画质,就算咬牙做出来了,那么,去哪里播放呢?拿着iman画质压缩成2k画质来播放吗?这有什么意义?
  还不如用胶片拍摄,然后等到时机成熟,直接转换成为4k画质甚至更高的画质就可以,再说了,实在不行,翻拍总是可以的。
  “按照常规影院的最高标准吧,否则做出来,没有电影院播放,那也没有任何意义。”李方诚无奈的舍弃了现在不切实际的imax制作。
  “行,没问题,但是,电影院那边,发行方的问题解决了吗?”克里斯松了一口气,如果真按照imax的画质来做,老实话,一年的时间都不一定能做出来。
  特别是这个技术在动画方面的实现,那更是没人尝试过!
  但是发行的问题......
  李方诚也有些头疼,这个问题甚至比制作问题还要严峻!
  “发行的问题我们肯定是无能为力的,先说说这个剧本吧。”基思把李方诚的思绪带回来:“这个剧本的特效场景,我初步估算了一下,起码要8个月,风险有点大。”
  “8个月?这么久的制作时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李方诚回过神,眉头紧皱。
  “一个原因,团队的成员不够。”基思很郑重的说。
  “不够?”李方诚狐疑的问。
  “对,这里面会用到很多特效的制作,包括模拟海浪,深海环境等等,这些都需要运用大量的计算运算粒子的运动碰撞轨迹,效果的绘制等等,如果按照我们现在团队531人的情况来说,在有这么详细的分镜头讲解的情况下,快一点也要8个月才能做完,并且还有一些技术难题要攻破。”基思把面临的问题都一一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