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都市生活 > 重生九零之为母当自强 > 治近视眼
  说起老家拆迁,陈凤霞就忍不住想叹气。
  人们总说穷人缺乏的是眼界跟魄力,可要她这个穷了一辈子的人讲,穷人真正缺乏的可能还是运气。
  就说老家拆迁吧,从这个时候,他们就隐隐约约听到消息说他们镇要合并到江海市来了。到时候拆迁,分到手的都是房子光吃房租就够一辈子开销了。
  事实上,这事儿真不是空穴来风,的确有这个规划。
  城市想发展,一要人二要地。
  江海一直想将他们那个地级市合并进去,政府报告都打过好几回。但因为涉及到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合并的事最终没成。
  反倒是离他们镇只有一河之隔的隔壁乡被规划了,在陈凤霞穿越前拆迁了。她一个嫁到那边羡慕了陈凤霞好些年的姐妹家里头拿了十套房还有门面,生活档次瞬间就大不相同。
  至于他们这边呢,如如不动。在陈凤霞穿回来之前,政府都开始重新粉刷外墙,建设美丽乡村,改造化粪池了,还拆迁个屁。
  回想往事,再看看面前头发还乌黑的丈夫,陈凤霞就想一声接着一声叹气。
  她总是抱怨丈夫没拼劲,没为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努力过。可这世上,有多少人不努力?又有多少人能成功呢。
  郑国强为什么在工地上累死累活,她又为什么一分钱都舍不得花,一家人就靠捡菜叶子下饭吃?就是为了攒钱在老家盖楼房,等着拆迁好转运啊。
  人啊,有的时候不得不信命。
  不过既然她重生了,那就得好好改改命。
  陈凤霞摇头,语气坚定:“房子跟人走,你晓得什么时候拆迁啊。它一天不拆迁,我们就一天没地方住?你是天天在医院呼打成雷了。我多长时间没睡过一个安生觉了?我不是人啊,你想我死是不是?我们明明不上学啊,小学毕业了,给你妈种田去是不是?”
  一说到母亲的话题,郑国强天然低一头。
  当儿子的能拿妈怎么办。一个孝字扣下来,能压弯人的脊梁骨。
  他是遗腹子,他妈虽然是农村妇女,但一辈子连地都没下过。他在江海当工人的父亲去世后,他妈就吃抚恤金,村里头的独一份,一天工分没挣过,一顿鸡蛋没断过。儿子还想要她带小孩,门都没有。
  要丈母娘带小孩,农村又没这个规矩,又不是上门女婿。况且就连大舅子家的小孩都进城读书,不用老人烦神了。
  所以,最后只能由陈凤霞留在家里,一个人管小孩。
  郑国强不敢跟妻子争执,如果照他讲,现在妻子回老家带小儿子最好。起码家里有现成的地方住。但大女儿上学又是问题,即便是打工子弟小学,条件跟农村也不能比。
  “好了好了,我问,我去问问房子的事好了。”他赶紧喊停,“你吃过饭就睡觉吧,趁着凉快。明明,你帮忙看弟弟。”
  当丈夫的人逃一般骑着自行车就跑了。
  做妻子的人在后面狠狠地呸了一声。
  她想女儿怨天怨地好像也挺正常。她的高中大学同学小时候都是这个特长班那个培优班,什么音乐美术舞蹈,总归都有一样能拿出手的特长。
  郑明明好了,特长估计就是带小孩吧。毕竟她从小带大了弟弟。恐怕也是带烦了,等她长大了,自己倒不想生小孩了。
  特长完全没了用武之地。
  陈凤霞发了通火,脑袋瓜子嗡嗡响,倒在竹床上就睡着了。
  中午她被热醒的时候,郑明明已经做好了午饭。昨晚吊在井水上的剩饭,加了水煮开,就是被称为烫饭的米粥。
  郑明明夹了泡菜,滴了两滴香油,充当他们的下饭菜。爸爸不在家时,家里人吃饭都这样对付着过。
  她往桌上摆碗筷,对着母亲愁眉苦脸:“没鸡蛋了,弟弟吃什么?”
  早上弟弟饿的时候,她给弟弟吃了蛋糕。一上午的时间,小姐姐都担惊受怕,害怕弟弟会拉肚子。
  陈凤霞在心中叹了口气,女儿没有零花钱,也没自己拿钱的习惯。
  她上辈子给人家做钟点工的时候,育儿专家女主人曾满脸认真地强调,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让孩子学会正确使用零花钱。
  陈凤霞那时候就想苦笑,理财,首先得有财能理啊。爹妈自己都没钱,上哪儿教小孩子理财去。
  她从竹床上翻身下床,先从柜子里头翻出面粉,随口说了句:“我给他炒个面粉吧。”,又想起来点煤炉的痛苦,只觉得意兴阑珊。
  “算了,弟弟跟我们一起吃烫饭吧,一点点地吃。”
  郑明明懂事地点点头,立刻保证:“我少吃点儿。”
  家里头饭也有数,多了张嘴巴,其他人就只能省下自己的那份。
  陈凤霞笑了:“你照吃。我再做个面疙瘩汤吧。”
  郑明明立刻来了精神。她家穷,连饭菜的种类都是固定死了的,来来回回就那么几样,偶尔父母弄个新鲜点儿的吃食,都能让她双眼发亮。
  陈凤霞将电饭锅里头的烫饭全都转移到海碗中,招呼女儿先带着弟弟吃。
  她自己在锅里先加了水,等水烧开的时候和面粉,然后用筷子将面糊糊一条条的拨下去。
  郑明明的眼睛都亮了,高兴得不得了:“原来这就是面疙瘩汤啊。”
  陈凤霞就觉得心酸,这么简单的东西,为什么都能让女儿惊叹呢。明明长大后的女儿看什么都波澜不惊。
  她加了简单的调料,招呼女儿:“吃吧。要是今天有西红柿的话,妈再给你做个西红柿鸡蛋疙瘩汤。”
  天太热了,她还真懒得折腾出三四个菜来。烧一锅鸡蛋面疙瘩汤,填饱肚子又有营养,蛮好。
  吃过午饭,她看了眼时间,抱起儿子招呼女儿:“走,妈带你去看医生。”
  郑明明迷糊了:“为什么要看医生?妈,你不舒服吗?”
  陈凤霞摇头:“是你的眼睛,得赶紧治了。”
  郑明明立刻羞愧地低下了头,感觉自己给妈妈添了大麻烦,手还抠着衣角:“我,我以后不看电视了。”
  陈凤霞笑了:“怎么不能看,电视发明出来不就是给人看的嚒。走吧,妈知道你不是贪玩才眼睛坏掉的。”
  中医奶奶是江海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也是中医院的名医专家,一个专家号要一百块钱的那种,每个礼拜就坐诊一上午。
  其实老太太闲不住。不在专家号坐诊的日子,她就在中医药大学的门诊部给人看病,交一块钱的挂号费,照样看得仔仔细细。
  上辈子陈凤霞就羡慕老教授。
  人活到老太太那份上才算两个字,通透。她有自己的事业跟人生,其他人跟事反倒成了她的附属。
  跟她一比,陈凤霞感觉自己就是别人的影子。
  中医药大学跟陈凤霞租住的地方隔了差不多半个城市,好在有公交车可以直达,倒是省了不少事。
  她抱着儿子领着女儿上公交车,没找到投币口,有点儿懵。既没有扫码支付又不能投币,这车算怎么回事?
  “哎,抱小孩的女同志,赶紧过来坐下。”一位头发烫成大波浪卷的中年女人皱眉毛,“站着摔到了算哪个的?”
  陈凤霞一回头,瞧见对方文的跟毛毛虫一样的粗眉毛,没憋住,噗嗤笑出了声。
  我的妈哎,这眉毛再配上这金毛狮子吼的头发,简直了!连一辈子都没打扮过自己的陈凤霞都觉得眼前这人丑的不行。
  售票员莫名其妙:“你笑什么笑,去哪儿啊?赶紧买票。”
  陈凤霞这会儿才反应过来。哦,1996年的江海市还有售票公交车,得掏钱买票。
  她赶紧掏出两张一块钱纸币,结果对方只拿了一张,又扫了眼郑明明,还找回了五毛钱,显然没收小孩的车费。
  陈凤霞顿时感觉自己赚到了,一路上心情都好得不得了。
  相当于白得了一块五毛钱。菜场上猪肉五块钱一斤,一块五能买三两肉了。
  倒是现在鸡蛋贵,一斤差不多四块钱,真不如吃肉划算。就是家里也没个冰箱,鸡蛋可以摆着吃几天,肉却过一夜就要坏了。
  陈凤霞杂七杂八地盘算着家务事,不知不觉间,公交车已经到了中医药大学站。
  她下了车,也不问人,只熟门熟路往目的地走。进大门的时候,她更是大摇大摆,姿态坦荡的活像走在自家地盘上。
  郑明明却有些害怕,担心门口那个看着凶巴巴地保安会开口赶人。
  不过瞧见母亲镇定自若,小姑娘也跟着平静下来。妈妈到底是大人啊,好厉害,一点儿都不慌。
  陈凤霞当然不慌张,她对这儿熟悉极了。因为老太太一周两次坐诊,都是陈凤霞给她做饭送饭。这里的每个人,陈凤霞都认识。
  等进了校医院,她还主动跟挂号处的工作人员打招呼:“王老师,方教授今天还有号啊?”
  挂号员愣了下,旋即眉开眼笑:“有的,你还要挂啊?”
  老师在这边是对医生护士还有教职工的尊称。挂号员其实不是护士,也不是中医药大学的老师,可最喜欢听别人喊她老师。面前这个衣着寒酸的女人本来入不了挂号员的眼的,但她一开口,就让挂号员感觉心里头舒坦。
  陈凤霞立刻掏出一块钱:“要的,挂个号。”
  中医药大学门诊的名声在外头不显,都是熟人口口相传,比起中医院人挤人的盛况,这儿简直可以说是冷清了。
  找过来的要么是教授的老病人,要么就是熟人介绍。大夏天的,下午病人比上午更少。
  陈凤霞带着女儿都没等,到了诊室门口,里面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就招呼母女俩进去:“是小姑娘看眼睛吧?”
  郑明明惊呆了,脱口而出:“奶奶,你会算命啊?”
  陈凤霞吓了一跳,赶紧朝女儿使眼色。老教授最讨厌神神鬼鬼的那一套,她小时候就是看到自己母亲被神婆的香灰水耽误死了,才立志学医的。
  方教授对着小孩子倒是和气的很:“这还用算吗?看一眼就知道。你看人的时候眼睛眯着,眉头皱着,中医上管这个叫眯眼皱眉症,就是眼睛不行了。”
  老人站起身,从办公桌后面走出来,直接招呼郑明明在视力表前头站着,然后亲自给孩子测视力。
  检查完视力后,她又让郑明明坐在台不知道是检查眼底还是什么的仪器前,仔仔细细看小病人的眼睛,然后才一边把脉,一边详细询问陈凤霞关于孩子的情况。
  听说孩子发过了水痘,方教授点点头:“哦,那平常要加强锻炼跟注意营养啊,小孩子长身体要特别注意。”
  她抓起笔,刷刷刷写下几行字,然后将处方笺递给陈凤霞:“这个拿着,去药房抓几副药。自己煎也行,请药房代煎也可以。随便你,自己煎的话,用电饭锅就行。”
  后头已经有病人等待,闻声瞪大了眼睛:“不要砂锅吗?我还特地买的砂锅,我看古时候人家都用砂锅。电饭锅哪行啊!”
  方教授面无表情:“那是古时候没有电饭锅。随便你。”
  她扭过头找自己的针,安慰了句郑明明:“别害怕,不疼的。把眼睛闭起来,奶奶给你摸一摸。”
  其实郑明明已经看出来是要动针了,她绷着小脸强调:“我不怕打针。”
  老太太乐了:“那挺好,蛮勇敢。”
  她拿酒精消了毒,找准了穴位,就开始给人下针。
  陈凤霞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生怕漏下任何一个步骤。
  等到十五分钟过后,方教授取下钢针的时候,她鼓足勇气问老人:“教授,我能学着自己给女儿扎吗?我小时候跟赤脚医生学过扎银针。”
  她没撒谎,她的确会,简单的毛病她会自己下针。但不是跟什么赤脚医生学的,而是上辈子给方教授送饭的时候,她在旁边跟着,老人手把手教的她。
  老太太特别满意,她就喜欢爱学习的人。只要有用的东西,在老人看来,什么时候学都不晚。
  她自己以前也不是学医的,而是在大学教哲学。这一手医术还是下放去干校的时候跟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学的。
  结果中医教授没扛住,传授完她医术后,感觉一生所学算是有传人了,自己就上吊自杀了。剩下她平反后也没回去教哲学,反而一路从赤脚医生干到了名老中医,倒是正儿八经继承了师傅的衣钵。
  方教授看了她一眼,点点头:“可以,想学就学吧。不过下回你还得带着孩子过来,你扎针,我在边上看着,好掌掌眼。”
  她放下手中的银针,又强调了一句,“别担心,你扎针,我不收钱。”
  陈凤霞的脸瞬间涨得通红,小心思叫老太太一眼就看穿了。
  是的,她心疼钱。
  一个疗程十五块,真不贵。可对她家来说,三个月十二趟就是一百八十块。够买三十六斤猪肉,差不多能保证一家老小顿顿见荤腥了。
  陈凤霞咬咬牙,豁出去不要这张脸:“那谢谢教授,麻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