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583章 暂时的平静
  赵曦即位以来,一直在推动变革中。而这种变革,更多的是从体制上,从军事上,从朝廷的财政上以及产业调整和促进上。
  赵曦也曾想过趁当下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来推动科技的发展,可惜,他的基础太差了,不足以形成系统的理论。
  所以,他把希望寄托于苏颂、沈括以及贾宪身上,希望他们能在自己的引导下,让这个时代有科技……
  另外,赵曦在出售工坊城的各项新品时,也是希望这个时代能给他惊喜,从而带动所谓的工业化发展。
  有需求就有变革,从国朝现在那琳琅满目的吃食,赵曦就知道,这个时代是个思想相对解放的时代,是个自由而飞扬的时代。
  就如他提出的役兵法,在政事堂的几位相公相互应证下,就基本与后世的军制接近了。
  这样的军制,基本上沟通了文武,贯穿了士农工商四民,形成了全民皆兵的机制。
  从心底,赵曦很庆幸来到这个时代!
  就如赵曦酝酿很久才推出的三级决策制,赵曦以为会有很大的争论和抵触,事实上,朝臣们的接受能力很强,适应能力很强,理解能力很强,真的都很强。
  就是争位卡位的能力也很强,自律性也很强。特别是能混到四五品一级的官员,不管是京官朝臣,还是地方官,没一个低能的。
  别看现在的监察衙门挺忙乎,可根本没有能够着政事堂或者官家审议的案件。凡是有资格参与朝会,有资格成为议政的臣工,这段时间的作为,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按时点卯,按时放衙,即便是饮宴,也没有了以往的放浪。
  三级决策制基本成了,这已经是推行前夕,这样的情况倒也能理解。
  至于臣工们这般行为,是相互商量好了,还是各自的理解,都无所谓。最起码,监察条例应该是深入人心了,监察制度也确实是被人接受了。
  之所以臣工们不相互攻伐,各自谨慎是一方面,又是既往不咎,在决定三级参政议政资格的节骨眼上,没人没事找揍。
  至于官制改革完成后会怎样,只能到时候再看。
  所谓的二稿讨论,说白了就是指标分配磋商和权利调整的告知。
  三级决策制是与官制改革一并进行了,同时涉及到了国朝行政区划以及地方常设机构的变革。
  这才是造成现时朝政风平浪静的原因。
  赵曦也知道,恐怕都在憋着,私底下串联就更别说了。
  这也是一个既往不咎刹住车了,否则现在的监察衙门绝不会这般轻松。
  既往不咎是没办法的事,若不想让朝堂彻底乱了,就只能这样。对于朝臣们倾轧的底线,赵曦觉得是无底线,所以,不敢放开让他们攻讦。那将是灾难。
  国朝是路、府、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而路一级,更像是承担监督职能的机构,或者说并不常设,基本由一路中重要州府的知府兼任,承担监督其他各府兵事政事,上下关系并不明确。
  经略使、安抚使、宣徽使都是路一级主官的名称,有时候会是朝廷重臣临时的职衔,有时候又是相公出外时的贴职,有时候只用于临时协调。
  而这一次官制改革,朝廷将路一级确定为常设的一级衙门,设总督一职,明确了与府官不兼任,明确了在品级和职能上高于知府,明确了路与府的上下级关系。
  这就预示着,做一路主官,将基本进入了朝廷议政序列。
  这个职位,不管是六部九卿的侍郎,还是国朝各府的知府,甚至一些上州的主官,按照官制改革的规定,都具备竞争的资格。
  也是因为这一点,将来知府的地位会相应的下降,除了少数府官,大多数知府有可能不再可以直达上听,将受总督节制。
  比如说秦凤路,秦州知府常规主秦风一路兵事民政,比如说京西路,多数时候基本由京兆府知府为主官。
  同时,还有许多虚职、挂职,许多职位跟官阶没有任何关系的随意安置。
  这一类官员,是有相应资历和地位的官员没法安置时,不想让他再做事,又不想太不给面子,就会随便给一个某某路安抚使的名头,或者随便知某个州,其实说白了就是找个养老的地方。
  而这一次,朝廷一旦将路一级常设了,那些挂着名头不做事的老臣,好像也将受到冲击…~
  比如现在知陈州的张方平,比如现在在永兴军挂职的曾公亮,比如修史的司马光,在讲武堂致力于传道授业的欧阳修等等,都是先帝时官至宰执的,尚未致仕。由于赵曦稳定朝局的原因,一直没有起复过。
  这时候,一旦官制改革,这些人必将有所诉求。
  这些人一旦得不到妥善安置,掀起的风浪不会小。
  现在的情况,应该是有人在观望,有人在走动,有人胸有成竹,有人忐忑不安,甚至有人希望官制改革胎死腹中。
  不过,因为监察衙门的开衙办公,倒没人敢煽风点火的挑事。
  赵曦一直等着那个搅局的人出手,结果没有,好像只是为监察衙门。
  诸多因素结合,朝堂这段时间是真正的风平浪静,政清人和。
  “可有什么特殊的情况?”
  这个时候,赵曦不敢放松,皇城司也是最忙的。
  “回官家,没有。各位相公府上依然门庭若市,就是上一次监察体系推行时也不能比。”
  “不过,相公们并没有拒绝拜见的官员,甚至不挑不拣,纯粹按顺序在接见。从奏报来看,似乎所有的接见都没有涉及这次官制改革,谈话内容跟闲聊差不多。”
  对于王中正这样的汇报,赵曦不以为然。若是皇城司探知能听懂官场上那些云里雾里的话,也不用做探知了,都能考举了。
  “把相公们接见臣工的奏报,整理一下送过来。”
  不管是朝会资格的确定,还是议政,赵曦都没考虑过自下而上的做法,不现实,别说是当下,就是后世也不现实,这是所谓的文化根骨决定的。
  整个官制改革,赵曦执行的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君王为主,相公为辅,从议政到朝会,所有名单的决定权,都必须由君王来敲定。
  或许在议政到内阁的这一级,赵曦会尝试庭推的方式,那也是尝试,主导权还是在他赵曦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