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610章 攘外必先安内
  大宋政和十三年春,国朝的第一次大朝会终于要召开了。
  这也预示着赵曦的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终于在大宋正式实行了。
  在此之前,内阁成员曾建议更换年号,赵曦拒了,理由也很简单……国运蒸蒸日上。
  虽然赵曦知道年号跟国运屁关系没有,但这理由却最有说服力。
  自元日放衙,国朝偏远州府郡县的参政议政就开始往汴梁聚集了,轨道马车每日的客运,也随时准备着运送参政议政的专列。
  因此,朝廷也专门向驿站和轨道运输拨付了专款。
  对于进汴梁的这些参政议政,多数人对汴梁是熟悉的,因为多数是考举及第后,然后再外放到地方做官的。
  只不过这一次进京与以前不同,这一次是彰显地位的一次进京。
  想想就知道,在国朝,整个参政议政内阁全部算下来,问不足五百人,能参加大朝会,这本身就代表着进入了国朝最高权利阶层…~
  至于是不是真的这样,见仁见智吧。总则,这样的一个机制,宣示着一个观念:国朝自上而下的思想统一,不再会出现政令只在汴梁的情形。
  “哗众取宠,好大喜功!”
  王雱冬季又有一次发病,这才刚刚好转,陪着老爹送走了不知道第几波拜访者后,跟他爹小声嘀咕着。
  “雱儿,累了吧?明日让旁儿陪着爹爹吧。”
  王安石看着在儿子身上晃荡的官袍,真不忍心呵斥他。不过他好像也没因为雱儿的口不择言呵斥过。
  在王雱眼里,凡不是他爹推行的新法,都不是好新法。
  可王安石却是深切!体会到了官家这些新政,给国朝带来的变化。
  就比如这些天没断绝的拜访。说是门生故旧进京了来走串,倒不如说都是来讨主意的。
  做一个国朝的参政议政,并不是你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每一位参政议政,都需要向朝廷提交一份策论,自己政务或者自己辖地的事务的策论。
  这些拜访,更多的是来内阁的府上,问问清楚。
  这也是王雱嘴里哗众取宠的来源。
  王安石没呵斥儿子,却不代表他认同儿子的说法。让他休息,身体固然是原因之一,他那张口无遮拦的嘴,才是主要原因。
  用这方法来提醒一下儿子。
  王雱看了看爹爹的表情,顿了一顿说道:“孩儿明白,让旁弟陪着爹爹吧。”
  而韩琦府上,陪着韩琦接待访客的,是他的大儿子范忠彦。
  韩忠彦现在是定州知州,是有被提名议政的,深受韩琦看重。
  让儿子陪着接待访客,也有向门生故旧介绍儿子的意思。
  国朝的三级决策制,在韩琦看来,若想在未来的朝廷中有所作为,官场中关系应该比以往的作用更大。
  “爹爹,纯彦与往日大不同了。”
  韩纯彦不是参政也不是议政,却一样有资格参与议政会议,是被总监察衙门抽调回京监督议政会议的。
  因为他在怀州任职时,主办了两件监察案件,被范纯仁点名进京的。
  至于到底有没有韩琦的面子,谁说的准。
  “为父都想到讲武堂待一段时间。那地方真有点奇怪,就像炼炉,出来后都是人才。”
  这几日访客有遇到纯彦的,韩琦发现儿子的官腔比他还打的好。
  韩琦也明白,他的官腔是真的官腔,而儿子的官腔却是发自内心的。
  “爹爹,大朝会要求每人都必须撰写时论。孩儿有所不解。如此一来,这就相当于参加大朝会的臣工,都有奏本。”
  “按照大朝会的议程,所有提案都要有答复的。几百份奏本,内阁又如何在七日没全数答复?是否会最终流于形式?”
  “官家一直重视朝廷信誉,若不能完成提案答复,这三级决策制的推行很可能失去威信。”
  韩忠彦不是没参加过以前的朝会,屁大的事也能嚷嚷半天。甚至一次朝会连一件事都解决不了。
  现在的朝会制,官家居然要求所有人全部有奏本,还必须是言之有物的奏本。
  他很难想象朝廷如何答复这些奏本的,恐怕内阁连翻阅奏本的时间都没有。
  “忠彦,你纯彦弟只是来家里一趟,然后就进勤政殿了。你以为为何?”
  “所有参政议政,在大朝会召开三日前,必须将奏本上交到秘书阁。朝廷各衙门的书吏、贡院国子监的学生,这时候已经全部在秘书阁集中了。”
  “监察衙门的监察官是负责登记奏本的,然后交于那些国子监贡院的学生,由他们将提交上去的奏本分类,最终交于朝廷各衙门的书吏。”
  “关于吏部的由吏部带走,关于兵部的兵部拿去,各司其职。”
  “所有的奏本其实从朝廷接到的那时起,就已经进入了处置和答复的进度。各衙门有司先行整理同类奏本,然后对奏本提出的政务予以答复处理。凡不能答复处理或权限限制的,上交强官。”
  “如此一级一级向上,不同官阶的处理不同的奏本和提案。就是为父,再过几日也得进议政殿了…~那些朝廷各衙门处置不了的,最后会交于内阁议事处理。”
  几百份奏本多吗?如果是以前的朝堂,以前的处理奏折模式,在这么短时间内,朝廷收到这么多大奏本,确实很多。要想所有的奏本得到回复和处理,说不定得几年,甚至有的连看都不会看一眼。
  但是,对于现在的议事制度,几百份奏本还真不是什么事。
  韩琦确实越来越有点敬佩官家的思路了。
  几百份奏本,首先经过书吏阅览后,按照衙门职能分类。涉及兵部的归兵部,涉及吏部的归吏部,该是工坊城的送到工坊城,该是市易寺归口市易寺。
  然后,有朝廷各衙门有司,开始按衙门职能分工。比如兵部,武备还是职方,驾部还是库部,各自把涉及各司的奏本带走。
  若是搁以前,这些衙门可能直接就把这些奏本丢一边了…~各衙门有约定俗成的处理政务习惯,不管怎样的奏本,对于那些衙门官员而言,根本就懒得看。
  现在不同了,监察官巡视,不停的追进度,必须在大朝会之前,完成所有奏本的答复。
  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担其责。这就是朝廷大朝会奏本处理流程。
  书吏解决不了的,上报郎中,郎中超过权限的,由侍郎决定,再有做不了主的,衙门主官处置。
  最后,需要多部门配合和协调沟通的奏本,由各衙门主官整理摘录后,统一向内阁呈报,由内阁议事逐个解决。
  别看是可能会有五百多份奏本,首先提交的时间不同,每日各衙门书吏接到的奏本也就十几几十份。
  再分到衙门有司,再往上传递…~如此下来,每一位官吏手头上的奏本多不起来,甚至平均每一位朝廷各衙门官吏,直接处置的奏本都不会有五份。
  “爹爹,几百人的奏本,很可能出现大量无用,重复的事务,有点耗时费力了。”
  韩琦看了看儿子……不了解其中端倪者,永远不知道官家的流程有多严密。
  “忠彦,大朝会的议程与以往朝会不同,大不同。以往的大朝会,是官家询臣工有无奏本,而新制下的大朝会是朝廷答复和解决奏本政务。”
  “而在答复解决奏本之前,大朝会还有一道程序,就是由监察衙门公布奏本的情况。”
  “比如涉及农桑者几何?奏请兵事者多少?又有多少参政议政奏请农田水利,有多少是关于盐铁茶酒的等等。”
  “同时,就如大比一般,朝廷将由各衙门评比出真的有利于国朝的奏本,予以公布。”
  “这还不算,朝廷还会按照参政议政的来源地,根据路州府郡县,对奏本的质量进行排名公布。至于雷同的奏本,你应该知道会是怎样的结果!”
  “你在家里也没必要多待了,召集定州的参政议政,将朝廷要求重申一次方为正事。参政议政是有任期,可并没有说任期内不可以免除。真要不称职了,监察衙门可不容情。”
  想来朝廷的要求,过几日应该都清楚了。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朝廷还真不担心。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国朝的官员,没有谁认为就比别人差,抄袭奏本的可能性几近于无。
  只不过朝廷评比奏本的措施,才是各州府郡县该操心的。
  如果说大比比的是个人,那么大朝会公布奏本比的就是一个州府的治政和务实。
  这一条,在内阁议事时,几乎没有反对声,是一致通过的。
  大朝会奏报的议题,韩琦也没有反对。
  原因嘛,是官家在大朝会奏本处置流程中,有很明显的放权意图,层层分工责任到人,这本身就是权利下放的意图。
  权利确实是下放了。让不同层级的官员,在大朝会期间,有处理不同层级事务的权利……这也是赵曦的一次尝试,借大朝会奏本繁多的契机,尝试责任到人的政务处置措施。
  这样的措施,并不会影响上官对衙门事务的统领,或者说还能更好了解衙门官员的能力。
  大朝会,不仅仅要公布奏本,还有公布奏本处置的答复。
  奏本要求言之有物,这一点会引导官员他踏实的去了解民生,真正的去处理政务。
  对于国朝地方官员的是怎样理政的,赵曦心里清楚。
  国朝多年来形成的风气,只要及第了,就算是万事大吉。所谓做官,成了坐官,不需要做事,就是闲混几年,按照磨堪,也照样进阶升官。
  赵曦提出的大朝会奏本流程,是用臣工想得到的去鞭策他们去做事。
  参政议政是国朝的权利顶层,涉及到国朝的方方面面,谁拥有了参政议政的身份,也不会舍得丢弃。
  而奏本的要求,一年一度大朝会,势必在一定程度上迫使臣工为保住参政议政的位置,而真正的去做事理政。
  一环扣一环,从来都是这样推动国朝变革的。
  赵曦相信,只要这样实行几年,整个国朝的官场风气会得到大的改观。
  至于这第一次的大朝会……赵曦真的没敢抱多大希望。
  他是没抱多大希望,可对于那些来参加大朝会的地方官员,却不敢怠慢…~
  韩琦跟他儿子所说的那些,没几天就在臣工们之间传开了……这本来就不是需要保密的。之所以没有公之于众,是因为臣工们奏本言之有物本就是应有之义。
  但是,对于国朝的臣工,朝廷的这个要求却让他们有点措手不及。
  一时间,本来因为大朝会热闹起来的勾栏酒肆,突然一下又冷清了。
  州府的主官,都是该州府参政议政的领队,能做到州府主官的位置,谁又想在同僚中丢人?所以,各州府领队要求属官下官们,专心撰写奏本……
  赵曦这段时间也在不停的接见臣工,也算述职的一种方式吧。
  “官家,棉花再河湟试种已经有了成效,今年就可以大范围推广……”
  王韶觐见陛下,本来想谈谈他下一步打通西域商路的想法。结果官家接见的第一句话居然是问棉花的问题……
  国朝对辽夏的两次大胜,给王韶开边河湟创造了相当有利的大环境。
  这些年,他在河湟已经收复了大小上百个部落的内附,河湟一带,除了吐蕃顽固坚守的青塘城,大部分都已经内附大宋了。
  即便是青塘城,也因为羊毛的利益关系,对大宋有了依赖。
  在王韶看来,是时候收复河湟全境,并向西出兵,打通西域商路,并形成对西夏的包围之势的时候了。
  也算是完成了他《平戎策》所阐述的结果。
  “是不是觉得到了对西夏战略包围的地步?”
  赵曦能看出王韶的那点心思。
  “子纯,国朝新军二十多万,如今连驻防边境都捉襟见肘,如何谈开疆扩土?有些事需要慢慢来。”
  “欲攘外者,必先安内。赵相公所言还是有道理的。虽然对辽夏两次大胜,在事实上,国朝尚不具备灭国的军力。这也是朝廷让河湟以抚为主剿为辅的根本原因。”
  “三五年吧…~或许再有三五年的蓄积,国朝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如果现在兵指西域,朕担心打草惊蛇。”
  知道了试种棉花的进度,赵曦倒也吝啬给王韶讲明白国朝的既定大方向…~欲攘外必先安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