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 第920章 北辽先宣战了
  的确挺可惜的,尽管耶律乙辛有大才,在绝对实力差距下,仍然逃不掉被围歼的命运。
  就在北辽朝廷大军跟耶律乙辛的叛军有过几次作战后…~
  “剩下多少了?”
  “据报,耶律乙辛剩下的可战之兵力,不足三万了。”
  如今的勤政殿,似乎也紧张起来了,每日都开始安排内阁留守了,所有关于北辽平叛的战况奏报,要及时递进勤政殿。
  赵曦也不隔一日的待在勤政殿。
  “差不多了…~”
  赵曦突然说了这样一句没头没尾的话。
  “官家是说,遣使可以动动了?”
  “嗯!动吧!另外,相关的舆情部署,也一起发动吧。国朝发兵北上,应该用不了多久了……”
  这就要来了吗?赵曦的情绪也一时有点不可名状。
  收复燕云,这是大宋朝,不管是朝廷还是民间,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是整个国朝,整个大宋的所有人的执念。
  一直到后世,对大宋的惋惜,也多来自于燕云……
  现在,经过多年的谋划,终于要开始了。
  大军未动,舆论先行,这是如今大宋的陈例。
  首先,汴梁的抵报开始刊登耶律乙辛他们浴血奋战的战报。
  这战报,仿佛看到了一群一心归宋的骑兵,在为自己的命运抗争。
  本来可以跟妻小团聚,从而在大宋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却因为北辽朝廷,不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真正让国朝群情激昂的是,抵报刊登了关于国朝使臣在北辽的遭遇。
  自国朝遣使北上后,使臣就一直被冷落在驿馆,抵达北辽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使臣除了北辽的馆伴使,再没有见过任何一位北辽朝廷的臣工,更被提多次请求觐见北辽皇帝了。
  这是对大宋的侮辱······
  不管如何,大宋遣使斡旋,成与不成,北辽都不应该这般怠慢,这是对大宋的无视!
  两相对比,时论刊登了先帝时的一则故事:先帝时,蜀中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府尊,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府尊一看,吓出一身冷汗,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请朝廷制裁之。
  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对这个口出不逊、有“煽动造反”之嫌的读书人,即使不按“谋大逆”严惩。
  而先帝对这样的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就事论事地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于是,这个读书人被授予了司户参军的职位。
  再看北辽皇帝,面对一群因一时糊涂,被人教唆,或者受命上峰而起事的军卒,在已经确定解甲归田时,甚至承诺远离北辽的情况下,仍然要置于死地!
  那可是五万多人命,不是五万多牲口······
  其实,任何一个朝廷对于谋反一事,都是不可容忍的事。可拿出先帝时的真事,一个老书生的牢骚。来跟北辽耶律乙辛起兵对比,本来就没有什么可比性。
  但是,在现在的舆情下,这就成了对照。
  一时间,整个国朝的舆论,开始谴责北辽朝廷的残忍,再次出现北辽野蛮见于报端。
  “还是差那么点呀······”
  这些舆论文章,看上去挺热闹,可惜,除了谴责,就是呼吁。这种喊两声口号的做法,赵曦真的觉得没劲道······
  终于,有了另外的一种声音······
  “家眷是大宋子民,那些解甲归田的契丹人该怎样算?就如大宋的亲家受了欺压,大宋还要这样沉默吗?”
  一时惊起万重浪,这仿佛就是一个导火索,一下子点燃了国朝多年对燕云的渴望。
  所以,国朝的所有的评论文章,也就开始叫嚣着要出兵北上了······
  “剩下不到两万了,估计这两万也是伤痕累累,身心疲惫的状态。耶律乙辛亡矣!官家,老臣以为,该把使臣还回来了。”
  王安石的意思很明白,事到如今,也真的到了出兵北伐的时机了。
  “那就召回来吧······”
  多少还是有点紧张情绪的,毕竟这是国朝最大的征战,是一次宋辽双方都需要倾国作战的大战役,是决定两个王朝命运的大战。
  这就要开始了······
  按时间算,国朝召回使臣的诏令,应该还到不了北辽的中京道,边境却奏报,使臣回返了,并且,还有北辽使臣陪同······
  这时候北辽遣使为何?妥协吗?这倒有点意思了,大宋为北辽叛军伸冤,而北辽朝廷却因为自己的叛军死活,跟大宋妥协。
  “若是北辽同意让出燕云剩下的十二州,这倒也能做。”
  至于耶律乙辛是死是活,那五万骑兵会怎样,碍大宋何干?无非是对那些家眷做一些安抚,再引导一下舆论。
  相对于出兵的损失,这样的结果那就太完美了。
  “绝不可能!如果北辽有意归还燕云剩下的十二州,在耶律乙辛逃窜至河北道时,就应该答应国朝要求了,那时候,朝廷不会拒绝帮忙歼灭耶律乙辛的叛军。”
  确实也是事实,这条件当初是大宋先提出的,北辽有机会在大宋身上砍一刀,那种情形下,说不定朝廷真的会答应下。
  可如今,北辽又怎样会恭送燕云十二州呢?
  北辽遣使南下,到底会为了什么?
  “按照大辽和宋国河东条约,双方都必须拒绝有违犯刑律的人迁徙,并且双方都有义务遣返在对方境内有罪责者······”
  “大辽关闭入境通道,配合大宋搜捕出逃的工匠。如今,大辽的叛军,有已经逃至宋国者,希望宋国以河东条约办理,遣返大辽的叛逆者!”
  朝廷问了,宋国哪来的北辽叛逆者?
  北辽的使臣,很有准备的递交了叛逆者名录,就是所有叛军中,骑兵队正以上的家眷,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近二十张纸,还是国书的形势。
  几万人呀,这就是让大宋学着北辽一样,屠杀,或者将这几万人赶尽杀绝!
  这就是北辽遣使的目的,人家不是来议和的,是来责问的,或者说是来宣战的。
  这样的责问,不就是等于宣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