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小货郎 > 小货郎 第234节
  愿意过去的人也极少,那花谷的景致虽好,但很少有人知道,也是上次纪彬去了才晓得,深花坡就跟世外桃源一般,那山谷里还有野生兰花,不管从哪看,都很适合谢阁老居住。
  他们从兴华府出来,随便找了处水源,把花了二百两买的盐分批次倒入海水之中,再把临时买的车清洗干净。
  装盐的马车就变成坐人的马车。
  这一路找过来,都找不到他们。
  所以现在是柴力把他那匹马驾车,载着谢阁老,纪彬则骑着引娘给他买的马,走在回去的路上。
  这个反侦察意识在古代已经算很牛了吧?
  反正谢阁老看着纪彬流畅地做这些事,眼里都是欣赏。
  这个年轻人有勇有谋,竟然是个当官的好料子。
  若这是自己的学生,定然是得意门生。
  他们路上直接去的深花坡,坐马车,骑马,竟然也用了六天时间。
  之前就讲过,深花坡近邻海太城,这海太城就是兴华府唯二的城池之一,只是背靠山谷,两边看着近,实则不然。
  他们这路上并未多聊,专心赶路才是要紧的,毕竟早点把人送到,早点才安心。
  纪彬他们到的时候,深花坡还是跟往日一样安静祥和,甚至在村口聊天的人跟之前也一样。
  唯独不太相同的是,他们现在都在讨论怎么把蜂蜜酿得更好更多。
  因为纪彬酿酒坊那边随时可以找到能替代的东西啊。
  反正刘冬是这么讲的,让大家都不敢用差的花蜜代替。
  等纪彬他们到的时候,村里的人也不惊讶,打着招呼道:“纪东家,您家朋友家的长辈接过来了啊。”
  纪彬笑:“对,刘冬呢?”
  那人也跟着笑,只是同纪东家说话还有些紧张:“刘冬还在收拾房子呢,就差最后的收尾,已经能住人了。”
  他们深花坡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竹子或者稻草建成,有自己的土法子,勉强算是冬暖夏凉。
  反正在纪彬看来,现在三月份到七月份,用竹子建造的房子都还行,主要是天热很凉爽,而且竹子这东西可最受上流人士喜爱。
  他从纪滦村出发的时候,让引娘等着刘冬到的时候跟他说盖房子的事,并拿了几块厚厚的毛毡,这竹屋必然能收拾的干净整洁,可以住人。
  刘冬得了消息,自然是立刻动手,不过十几日,这竹屋已经建好了。
  纪彬柴力,谢阁老往竹屋方向走的时候,谢阁老忍不住道:“既有竹,又有兰,倒是个极好的去处。”
  纪彬就知道,谢阁老会喜欢这样的布置。
  古代的君子们,谁不爱梅兰竹菊。
  当然了,这梅兰竹菊之间也有差别,反正纪彬让刘冬用的潇湘竹肯定是没问题。
  这潇湘竹偏白青,做出的竹屋既古朴又雅致,就算简陋了些,应该还是会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作为读书人最尽头的谢阁老,自然也不例外。
  谢阁老看着眼前的竹屋,这小院子里竟然有两间房子,进院子的时候有旧木做的门槛,不加修饰,却格外古朴,推开竹门,则是整洁的院子。
  里面什么都没种,只是在篱笆周围长了不知名小花。
  而院子里的两间竹屋,一间起居,一间明显是书房,这周围的环境更是清幽,离村人们住的虽然近,可有两棵高大果树巧妙隔开,明显是特意选的位置。
  这竹屋前还有竹子铺成的小廊,无论阴雨天晴都能在这坐下,窗户开在东侧,阳光正好直入。
  书房的窗户比起居小些,上面还挂着遮光的青幔,应当最适合读书。
  好个竹屋啊,设计之人的巧思都在里面。
  书房里还有声音响动,就听到一个年轻人似乎在摆放东西,动作都很利落。
  刘冬听到推门声,立刻走出来,见到是纪彬柴力,立刻惊喜道:“东家,你这么快就来了。”
  纪彬笑:“嗯,比想象中要快很多。”
  刘冬跟着憨笑:“幸好我们收拾得快,您看看怎么样,我按照您说的,没有加什么多余的装饰,一切都是自然为好。”
  刘冬自然看到纪彬身边的老者,这话也说得巧妙,就是为纪彬邀功。
  果然,老者点头称好:“甚妙,都有些不想走了。”
  文人雅客都爱竹,谢阁老自然也不例外。
  其实也是纪彬讨巧的做法,他一时间半会也建不好特别漂亮的房子啊,竹屋建起来还快,而且还雅致。
  现在又是春夏,最适合不过了。
  等到天冷的时候,如果事情还没平,再把谢阁老接到他家的大宅子里,也不耽误事。
  谢阁老看了看两间房屋,才知道纪彬都准备了什么。
  甚至不少用具,都是上好的,皆是那种不带金银,却又古香的物件,书房桌子上甚至有块徽墨,还有上好的纸笔。
  谢阁老笑:“看来我在这,是不会太寂寞了。”
  纪彬拱手:“此地偏远,也只能在物件上尽心了。”
  见两人聊天,柴力跟刘冬默契离开,只留这位老者跟纪彬留在书房里。
  谢阁老看着纪彬,做了个长揖,纪彬连忙去拦:“谢阁老,您是尊者,该我拜您的。”
  “这一拜是定然的,贤者救我于盐场,又来这竹屋,你定然受得起。”谢阁老还是把这个长揖做完,纪彬也算松口气。
  纵然他不在意这些礼节,救人也只是他想救而已,但得到真心实意的感谢,还是让人开怀的。
  这个长揖让两人关系拉近许多,等柴力端着刘冬泡的茶过来,显然要深聊的。
  柴力站在书房门口守着,纪彬则道:“我知晓您心中许多疑惑,您直接问吧。”
  谢阁老点头,直接问出他的疑惑:“为何救我。”
  这是谢阁老心中一直疑惑的事,柴力救他,他可以理解,纪彬为何要救他。
  在谢阁老知道的事情里,纪彬不过是柴力的好心东家,做事仁义,人也聪明,却不至于冒死救他。
  自己对他并未恩情。
  谢阁老见过许多人,也听过很多义士的传说,但真到他身上,这位年长的智者也是有疑惑的。
  纪彬拱手:“最开始我也犹豫过。”
  这是大实话,在他装作听不懂太子没说完的话那会,他想的只是先回家盖个安稳的宅子,多多的买些地,对自己手下们再好点。
  要知道古代的宅子若是盖好了,贼人都闯不进来。
  他那地方易守难攻,买上几万斤的粮食放在地窖里,再集结三四十酿酒坊的弟兄们,现在的五六十货郎,自家村子一百多号人。
  还有柴力陈乙这样的壮士守卫。
  就算禹王太子争权之时出了乱子,他也可保本地平安。
  有钱有粮有地有技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没问题的。
  可这是最后的打算,最不安稳的打算。
  等回来看到隔壁的黄家,听到禹王做的恶事,再想想坐船时护卫们夸的清扫水贼,看着邑伊县到自家修的路。
  纪彬是记得的,这是谭刺史跟年迈的房知府巡查的结果。
  还有一桩桩一件件,他不能忽视,这是谭刺史的手笔,是他必须偿还的恩情。
  或许谭刺史为的是黎明百姓,不是为了他一个人。
  但好巧,他就是黎明百姓之一。
  好巧,他因为谭刺史治下清明才有了发展自家杂货店的机会,也因为太子铲除水贼,让他们通行顺畅,不必损失钱财人命。
  即使是这样,太子也不想用这种事为难他一个普通人。
  最后就是谢阁老救那个孩子。
  纪彬道:“您救那个孩子,让我知道我不得不这么做,若是人人享受了好处,人人再避不出头。那我也不相通,您跟太子为何要帮柴力他们,谭刺史为什么要帮我们这种普通人。”
  谢阁老目光柔和,开口道:“至仁至善,有勇有谋。”
  纪彬被这样的尊者一夸,竟然有些不好意思,立刻摇头:“我做的不过是小事而已,您做的才是大事。”
  谢阁老笑:“不过是党争罢了,今日我落败,明日他人落败,只是上去的人不一样,这天就不一样。”
  “十七年前,太子殿下写了为政以德四个字,我就知道,他会是个明君。”
  等等,十七年前,也就是谢阁老写下那个讥斥太宗跟当今圣人祭文那会?
  所以谢阁老一直追随的都是现在的太子,而并非圣人。
  纪彬总觉得自己知道了什么大秘密。
  至于为政以德,则是论语,为政里面的话,意思是不管圣人还是官员,都要照顾到天下百姓,这样才德行好。
  当初还是刚被调任到汴京礼部的谢阁老肯定不像现在这样行事老辣,那篇祭文只怕是他自己都没呈上去吧。
  只是不知道怎么被禹王当了个把柄拿着,等了十七年时间这才揭穿,估计早就当底牌在手里捏着。
  等到现在圣人病弱,太子因为让利于民这事被权贵抨击,不就拿出这张底牌了吗。
  纪彬假装自己什么都不懂,客气道:“朝中大事草民也不懂,只是念及长官恩情,这才做了此事。”
  谢阁老轻笑了声,显然是不信的。
  不过他也没多说下去,古者有云,君主要以德为政,百姓齐明中正,这样才会民好其德。
  如今看来,太子,纪彬,完美印证了古人说的话。
  竟是他经历过最好的事。
  比他当上阁老的时候还要高兴。
  他们的努力并未白费,有许多人还记得他们做过什么。
  谢阁老眼中对纪彬的欣赏愈盛,甚至起了爱才之心:“我听你谈吐,应当是读过书的,读了几年,可考上什么功名。”
  纪彬心道,上辈子倒是读了十六年,这辈子估计也就几个月。
  纪彬笑:“我只是个小货郎,识得几个字也是生母在世的时候学到的。功名那就更远了。”
  可谢阁老怎么看都不像,他以为纪彬只是藏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