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盛唐风华 > 盛唐风华 第379节
  一切似乎并未改变,整个宫殿还像杨家天下时一样运转。
  可是有了之前的见识,这些人自然都能感觉出其中蹊跷。
  既然大隋的藏书都放在库房,这里的又是些什么?
  宋宝咦了一声,自言自语道:“难道杨家又把书籍抄了一份,然后存在库房里以备不时之需?”
  他说完这话,随后又自己否定了这个想法。
  “那也不对啊,就算抄一份备用,也不能放在那里等虫蛀。
  再说这些书,也没有琉璃锦缎。”
  爱财之人自然有属于自己的视角,宋宝最关注的就是书卷上是否有华丽装饰。
  别人还没看出什么蹊跷,他第一个发现了此地藏书的不同之处。
  所有的书卷都是那么放着,并没有用锦缎包缠更没有珍宝作为书轴或是点缀。
  杨广性喜奢靡,那些书卷上的琉璃固然是为了彰显书卷本身的价值所在,也未尝不是为了迎合杨广喜好刻意为之。
  而此刻观文殿藏书全都朴实无华,就是些极为普通的卷册。
  就算再打扫的怎么干净,也和整个房间的华丽布置不符。
  杨广也不可能在这么个环境里,阅读如此普通的书卷。
  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书原本不属于这里,只不过是临时挪进来并且移走了之前的藏书。
  这就引发另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书,能得到王世充的重视,为了保护它们不惜移走之前那些藏书典籍。
  自汉末而至大隋,天下动乱战火纷扰,书籍卷册大多毁弃散佚。
  也只有在江山一统后,大隋以举国之力不吝工本,才能搜罗到这些书卷并且进行誊抄备份。
  换句话说,天下文脉的精华,大半云集于此。
  其中更有不少古书乃是出了宫廷就再也找不到的孤本,就算誊抄五十份之后,它也还是藏在宫里外界看不到。
  这些卷册能够成功挤走如此珍贵古卷,自身到底有何独特之处?
  这时候宋宝就发现不识字有时确实不方便,眼瞅着这些卷册却不知道里面写了些什么东西,心里颇有些焦急。
  凭直觉认定,这肯定是很值钱的东西,可不识字就不知道值钱在哪。
  这种面对宝山却难窥门径的经历,让宋宝开始认同徐乐的观点。
  读书认字确实很重要,哪怕是为了富贵,也该去读书。
  做游侠或是小军汉的时候,靠着武艺气力怎么都能混。
  可是真的想往上走的时候,就会发现识字不识字的区别非常大,识字未必能直接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可是能够在战场之外的场合,让人更容易功成名就。
  从这个角度看,哪怕在乱世,读书也是登天梯,自己居然把它看作无用之物,甚至想把它毁掉,这确实是愚不可及。
  就在宋宝考虑自己该找个先生教授文字,日后也好走向正途,当个真正贵人的时候,徐乐已经走上前去,翻动那些卷册。
  在场众人,也就是他认识字,这活别人自然没法代劳。
  徐乐也不说话,而是径直上前,从架阁上抽出一卷展开观看,快速看一遍之后,又马上换另一卷。
  如是者数次,步离忍不住问道:“这是什么?”
  “中原、江淮、或者说大半个天下!”
  徐乐背对众人沉声回答,语气很是凝重。
  “我们拿走那些藏书,王世充不会多说半句。
  可要是把这里的东西拿走,只怕他会立刻翻脸不顾一切跟咱们拼命。
  就算为此得罪李唐,或是被咱们杀个人仰马翻也在所不惜。”
  宋宝一愣:“啥?
  为了这个,他就要拼命?
  这……这不就是一堆破书么,怎么成了天下?”
  韩约等人也是云里雾里,不知道这些卷册有何特殊之处,能够当得上天下之誉。
  徐乐这时放下手中卷册,转身往外就走。
  他既然有之前的说法,大家就知道,这里面的东西动不得。
  至少在做好和王世充翻脸开打的准备之前,没必要做这种事。
  见徐乐往外走,众人也就跟在后面出去。
  大家心里虽然有疑问,可是徐乐不说,他们也就不好开口。
  不过越是不问,心里就越是觉得好奇。
  直到众人从观文殿一路来到紫微殿外时,徐乐才冷哼一声:“王公果然不是池中之物,不知从几时开始就已经在为天下谋。
  这位皇泰主若是命好,就该离开此地另投他处,否则难免步杨广后尘,不知几时这条性命就要断送在王世充手里。”
  第八百四十八章 枭雄(九)
  徐乐之前提出要看观文殿的时候,王世充的态度就有些迟疑,虽然最终还是答应了这个要求,不过那种勉强和为难,徐乐看得非常清楚。
  那个时候他就有所怀疑,感觉观文殿里面的东西不寻常,等到他亲眼看过之后,才知道王世充为何如此纠结。
  陈列在观文殿里面的卷册既不是上古典籍,也不是古书善本,而是些账册。
  上面写满了枯燥乏味的数字再就是名字。
  内容无趣文字也很平常,虽然字迹清晰,但是大多丑陋,一看就知书写之人无非是粗通文墨能写字而已,根本谈不到书法架构,字写的也毫无美感。
  这些乏味且寻常的账簿,却是构成天下的基石所在。
  不管是谁,想要坐稳江山,都离不开这些无聊之物。
  它们就是大隋一百九十郡、一千两百五十五县的户口、田亩、租调数字。
  天下可以在马上取,却不能靠弓刀去守。
  要想坐稳江山,总归离不开文官治理。
  而这个治理,也不是简单的文章教化那么简单。
  那些认为只靠读书认字,就能管住地方的,未免把牧守地方想的太过容易。
  天子二宝,土地百姓。
  支撑帝国存在的基础,就是大隋疆域内万千百姓所提供的租调以及庸役。
  可不管是租调数字,还是庸役人数以及能力,都不是凭空出现,其所依托的,就是一套完整的户口记录以及田地数字。
  历来天下大乱都会带来类似的记录,便是天下动荡户口减半,又或者是十无一存。
  这里面固然是因为战争以及因战争引发的饥荒、水灾等等,导致大量人员死亡户口减少。
  但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战乱的缘故导致秩序崩坏,从而让户口制度失去作用。
  官府的户籍资料毁于战火,或是大面积逃亡,让户口档案失去作用,这都会导致人口的大量消失。
  这些消失的人并不一定是真的死掉了,很大一部分都被高门世家地方豪强趁机吸纳,把他们从自由民变成了自己的奴仆。
  要知道所谓户口版籍并不等同于天下百姓名册,就算是人头税也不是真的数着人脑袋来征收。
  这时代所有的户籍统计,都是建立在分田收租、征收调赋以及征发力役的基础上,包括人头税也是如此。
  换句话说,朝廷户口上统计的,就是自己的税基,而不进行租赋缴纳的人,就不被统计在内。
  世家高门武功勋贵坐拥大量田地山林,这些土地或是山林本身不出产财富,要想带来利益,必须得有人去工作。
  世家子不可能自己去耕种采伐,是以对于他们来说,人本身就是极为重要的财富,需要千方百计去攫取。
  成为世家奴仆的人,就如同世家所拥有的牛马牲畜一样,不再承担赋税,也就自然不会出现在朝廷的户口统计上。
  太平时日他们做这些总得有所顾忌,一旦天下大乱,这些高门就可以运用自己的权力或是武力明目张胆进行掠夺。
  是以离乱之年消失的人口,很大一部分就是被高门世家吸纳,让他们的势力进一步壮大。
  这种行为等于是从帝王手中抢钱,自然不能为朝廷所接受,是以一旦天下太平秩序稳定,就会围绕户口、田地数字问题进行较量。
  依据双方力量的强弱决出个结果,最终得到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答案。
  这也仅仅是最为理想的形态,很多时候事情都不会这么顺利解决,往往要杀个人头滚滚才能最终达成目的,这过程中或许是若干名门望族的衰落乃至消失,也可能是地方上的官吏身死族灭,总之离不开争斗和死亡。
  南北朝乱世杀伐不断,导致从这个时代走出来的人,身上往往自带铁血气息。
  杨家父子都是凶狠严苛的性子,流血杀戮更是难免。
  挟一统南北重塑华夏之危,即便是那些传承数百年的世家望族,也不敢硬抗天子威仪。
  是以杨坚登基之后,于开皇五年在天下推行“大索貌阅”,也就是清查户口。
  仅一年时间,就增加户口一百六十余万。
  要知道这些是户而不是人。
  由于一户五丁计算,这就是足足八百多万人!这么多的人,当然不可能是靠出生生出来的,再说这里面大多数都是成年丁壮而不是儿童。
  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浮户”、“隐户”,归根到底就是世家控制的人口。
  大业五年,杨广再一次大索貌阅,规定凡是某地户口有一人不实,当地长官削职;若某人检举出某家隐匿一个丁男,可以此被纠之家代替输缴赋役。
  这次大索貌阅的效力远不及杨坚,共计增加丁男二十万三千,增加人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
  这两次大索让高门世家意识到杨家父子对于自己的威胁,照这么发展下去,迟早有一天会挖断自己立身存世的根基。
  随后大隋动荡天下崩解,最终导致江山灭亡,这其中原因复杂,杨家这种从世家手里抢人头的行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换句话说,此刻观文殿里收藏的户籍档案,可以看作是用大隋江山换来的。
  按说这些户籍资料田产分布,理应收藏在国都所在专门的库房精心看管打理。
  就算是东都洛阳留有备份,也是只有对应的官吏可以掌握,且存放在专门的地方,怎么也不该放到观文殿内。
  再说从方才翻阅的情况看,这些卷册编撰的时间是发生在杨广初征高丽失败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