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111节
  由是,朝野内外,一股子“正道”之风呼呼地吹了起来。
  所谓“魏阉权势熏天,群小无不登用,善类为之一空”这般的话,在各地士子口中开始传唱。
  当然,士子们喊出来的,自然都是好听的。
  市井之间就没这么多顾虑,魏忠贤当年好赌好偷,经常进局子,还有诓骗小妹妹搞黄色的事儿,有真有假,全让东林党给扒了出来。
  现在又说他集内外大权于一身,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两相一结合,老百姓很容易就能明白。
  感情这魏忠贤现在这么嚣张,全因为以前是无赖出身啊!
  魏忠贤向自己哭诉,说浑身都让东林党浇成了屎黄色,朱由校也是哭笑不得。
  这帮东林党,眼见朝上斗不过人家,开始玩小伎俩了,还号称“名门正派”,使的却尽是些下三滥的手段。
  乍一看上去,像真是那么回事儿,自己这个皇帝什么都没管,坐视魏忠贤把持朝政,多方扶植亲信。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一个能亲自带兵打仗、平定西南的皇帝,一声令下,不说全天下,起码整个京畿的明军全都朝发夕至。
  这是一个太监能控制得住的吗?
  魏忠贤能做大,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皇帝压根就没想管!
  听见这些流言,朱由校并没放在心上,可在宽慰魏忠贤几句后,暗地里,却也在想着和东林党争舆论的事儿了。
  这人选不好整,王体乾自打掌了御马监,大有和魏忠贤分门别派的作风。
  喊他来试试?
  往不好听了说,霍维华、贾继春等十二人起复后,是做了魏忠贤的走狗。
  可真实情况却是,这些人对自己这个皇帝的任何命令,从不会抵触一丁半点。
  当然,朱由校也驳回了魏忠贤其余十人的起复建议。
  一是为了显出自己的英明神武,敲打一下魏忠贤,二也是许显纯查到了,这些人除了拍马屁实在什么都不会。
  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便是不想魏党做大太快,一家独大在什么时候都不好。
  东林党的反击问题,还有将某些紧要部院换成自己的人,这些事儿魏忠贤都替朱由校想到,并且做了。
  屎盆子都扣到魏忠贤头上去了,朱由校轻松不少,日子过的自在,忙活自己那点事儿就行了。
  可刚刚接到旨意的洪承畴,却是懵逼了。
  送走了宣旨的太监,吩咐门房给些孝敬,洪承畴转而望向那一方小印,皇帝给自己这东西是什么意思。
  片刻,他做了和朱由校一样的动作。
  他用手指蘸了茶水,在象牙小印上涂抹均匀,眼见小印的颜色晶莹透亮,又变得血红,如同水晶一般。
  洪承畴的眼神,也随之亮起来。
  有时候聪明人就是能从毫不相干的两回事里,了解到真正的含义,洪承畴就是这样。
  他望见这方小印颜色的变幻,又看见撰写的刻文,顿时明白,皇帝这是要自己去掣肘袁崇焕啊!
  袁崇焕这个人,洪承畴本不认识,因为他们之间根本不是同一级别,一个在辽阳,一个在宁远,一个是巡抚,另一个却是小小的兵备佥事,八竿子也打不着。
  之所以能认识,还要拜孙承宗所赐。
  孙承宗曾为皇帝日讲,官职虽然不高,可毕竟是帝师,名气、威望都足。
  这个袁崇焕,就连远在辽阳的洪承畴都听过不止一次,更别提宁、锦一带了,耳朵估计都快听出茧子来了。
  孙承宗的一顿吹嘘,或真或假,有一件事能断定,他帮助袁崇焕迅速打开了市场,在关、宁、锦一带增进了名气。
  可辽东巡抚洪承畴,还有辽东经略熊廷弼,都不是什么靠名气来提拔官吏的人,更注重的是能力。
  相比脾气火爆的熊经略,洪承畴这个巡抚,虽然在兵事上略显不足,政治上他更游刃有余。
  就算袁崇焕真有能耐,他也不会轻易与之深交,更不会直接向皇帝举荐,万一摊上什么事儿,半辈子就毁了。
  本来他对袁崇焕也比较好奇,寻思着这到底是个什么人物,能让孙承宗这么捧。
  可眼下望见桌上这一方血红透亮的小印,洪承畴轻笑一声,对这人再没什么兴趣。
  皇帝让自己节制宁、锦四路,燕、建四镇,还赐了尚方宝剑重事权,信号很明显:
  对袁崇焕不得不用,但不放心。
  他将小印及尚方剑小心地装好,自语道:“也好,本抚就去宁远,会会这位号称全辽可复的袁兵备。”
  “万一出了什么事,也能及时调度。”
  第一百四十五章:纸上谈兵
  宁远乃边陲小城,弹丸之地。
  袁崇焕为得皇帝瞩目,六次向兵部提议,“以辽人守辽土”、“筑大、小凌河城”、“请饷招募关宁兵”等事。
  并且在奏疏中,他曾夸下海口,称大、小凌河筑成,六百万军饷一到,全辽可复。
  自然,熟知历史的朱由校,是不会相信他这些狗屁话的。
  便是历史上的朱由校,也没有信了这些急于争功之言,反而向宁远增派了监军,掣肘袁崇焕。
  信了他这个邪,六百万军饷还只是一个零头,府库尚有多少存银够他从容练兵、筑城的?
  求人不如靠已,朱由校要用自己的方法复土!
  所以,洪承畴来了。
  现在的洪承畴,正是年少有为、意气风发之时,要是谈及日后降清,恐怕就连他自己都不信。
  就和北镇抚司的许显纯一样,后世是魏忠贤手下走狗,现在因得重用,成了魏忠贤都不得不忌惮的锦衣卫指挥使。
  洪承畴接旨后,只带两人两骑,便来宁远城走马上任,他抬起头望着这座孤城。
  由南及北,自东向西,似乎整个城池都在抵触他这个巡抚的突然到来。
  放眼望去,只有一人出来相迎。
  此人面貌甚伟,身着甲胄,披着红色大髦,头顶玄武盔,也没过多张扬,只是带几名亲兵于南门静静等待。
  “抚台远来,袁兵备遣末将于此迎接。”
  自己就是奉了皇命,来掣肘他的,袁崇焕会如此抵触,这些洪承畴在来之前就有所料,没有太过恼怒。
  他见这人相貌威武,甘冒城内众人不满来迎自己,心中对他有些喜欢,微微一笑,于马上问:
  “将军唤做什么?”
  “末将满桂,山东兖州府峄县,任宁、锦路副总兵。”这将领说话间,不卑不亢,替洪承畴牵了马缰。
  两人进城,望见宁远城中百姓风声鹤唳,洪承畴有些奇怪,觉得应该不是害怕自己,遂问:
  “宁远最近,有何大事发生吗?”
  满桂惊诧地望了一眼,苦笑道:“抚台是怎么知道的,这事兵备还没报上去。”
  “我一看便知。”洪承畴举目四望,忽然意识到什么,问道:
  “我来时,望见东郊一带烟尘蔽空,马蹄阵阵,当时还以为是袁兵备在演练诸军,现在想来,是蒙古人闹出的动静吧。”
  “嗯。”
  满桂颔首,叹息道:“宁远城位于边陲,常有蒙古人来投,拱兔、炒花、宰赛等部落,损失了人丁,来找袁兵备讨要。”
  闻言,洪承畴垂眸望去,翘起嘴,十分感兴趣地问:
  “哦?袁兵备怎么说的。”
  “兵备当场怒斥了各部落的来使,并说尔等诸部,表面上归顺朝廷,却行阳奉阴违之事,并将他们今年的抚银革免。”
  “迂腐…”
  洪承畴淡淡品评一番,随即住口,并未多说。
  满桂没有反驳之意,径自说道:
  “拱兔、炒花、宰赛等部以讨抚银为由,驻牧东郊,每日劫掠内外百姓,倒是没闹出过人命,只是不堪其扰。”
  洪承畴点头,想来若是闹出了人命,以眼前这位将军的性格,早领兵杀了过去。
  眼见到了府邸,他忽然问道:
  “眼下宁远城中,你主武,袁崇焕主文,还有什么手中握有兵力的武将?”
  满桂只当这位巡抚是要先了解情况,老老实实回答:
  “中军参将尤世禄、王世钦,分驻南北,均受宁锦路副将马世龙节制,此外还有中协副将鲁之甲、参将李承先等人,均各司其职。”
  到了府邸,洪承畴第一件事,就是命人取来袁崇焕、孙承宗建议修筑的城镇地图。
  屋外,夜色来袭。
  洪承畴负手来回踱步,不断思量,却是猝然上前,将挂在墙上的地图取下,标注了四十七个位置。
  望着堡垒分布,他放下笔,屡屡冷笑。
  在他看来,袁、孙二人的战略,不过是纸上谈兵,空耗国力不说,还给了后金奴兵围点打援,逐个击破的机会。
  袁崇焕的设想是,以关、宁、锦为中心,招募至少二十万新军,增筑镇、所四十七处,以守为攻。
  奴骑来一批,我便打一批,新军一旦练城,就可各镇互援,光复全辽。
  这就是后世空耗钱粮数千万,鼎鼎大名的宁锦防线。
  “纸上谈兵啊…”洪承畴愈看,愈是觉得心惊,要真这么做了,辽沈放弃就成必然。
  这袁崇焕,简直就是赵括,做个兵备还行,要是让他做了巡抚,大势可就坏了!
  后金也不是傻子,岂能看着你筑城、练兵,而毫无作为?
  针对袁崇焕的战策,洪承畴当即就想到了一个破局之法,若奴骑只围一城,等你发兵救援,你救是不救?
  不救,修筑数年的城镇拱手相送,累年物资被奴骑掠去,白白为他人做了嫁衣。
  若救,与后金军野战,打的赢吗?
  想通这些的洪承畴,卷起这副地图,唤来一名随行家仆,嘱咐道:“你速去京师,将此图交于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