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 > 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 第4节
  怎么个影响法?
  想着反正以后就住在村里,有的是时间问,何君文暂时将这话放在脑后,专心记起了那些学生的资料。
  宋药和宋爸晃晃悠悠回去的时候还挨了一顿说,骂他们就去捅个马蜂窝,居然去了这么久。
  宋药为蜂窝正名:“奶奶,这是蜜蜂窝。”
  宋奶奶:“我管你们什么窝,没看见天要黑了吗?!家里为等你们还要点灯,浪费了多少煤油。”
  宋爸立刻表示他们是遇见了何老师,跟何老师说话说久了才耽误了时间。
  宋奶奶脸上神情这才缓和:“是要和老师打好交道的,咱们幺儿以后可还要靠何老师教的,能不能上大学就看人家了。”
  何老师要是知道宋奶奶这么说肯定要觉得压力大。
  她自己才高中毕业呢。
  不过何老师并不知道,于是宋奶奶十分高兴的畅想了一番自家孙子考上大学的美好未来,当然她也没畅想太久,煤油灯还点着呢,多费油啊,她可以等熄了灯躺在床上接着想嘛。
  “等这个蜂蜜弄出来了,我们拿点给何老师,让她对咱们家幺儿有个好印象。”
  “何老师本来就对我有好印象。”宋药超级骄傲的说:“何老师说我是她见过的最可爱的小孩了。”
  宋奶奶看一眼孙子的好看脸蛋,这话她还是信的。
  不过她还是坚持表示要送蜂蜜:“这么年轻一姑娘一个人来我们这山沟沟里肯定害怕,我们得多走动走动,让她觉得在咱们这不用怕。”
  哪个姑娘到了陌生的在大山里的村子里不害怕,虽然大树村民风淳朴,也从没出现过不把女孩当人的龌龊思想,但本地人知道,何老师一个外人又没地方知道去。
  这个时候本地人多去走动走动,散发一下善意,让人家姑娘觉得遇到事了可以有人求助,这对何老师来说是大事,对他们家来说也就是走两步说几句话的事,能帮当然要帮一把了。
  宋药不知道奶奶在想什么,不太懂的问:“何老师怕什么啊?她怕狼叼走她吗?我们村虽然在大山里,但是没有狼呀,柳叶村才有呢。”
  宋爸也点头:“对啊,她怕什么,我们这里连野猪都没有。”
  宋爷爷正蹲着观察蜂巢,很靠谱的来了一句:“她害怕的话,我可以去柳叶村弄点狼粪放她门口,野兽就不敢靠近了。”
  宋奶奶没好气的瞪了家里的三个男性一眼:“就知道你们男人家不懂,总之这话也不好说,你们听我的就行。”
  听吩咐办事,这他们熟,三人立刻没问题了。
  天彻底黑了,为了节省煤油,晚回来的宋爸宋药快速洗漱一番,都回来自己屋。
  宋药睡在自己的小床上,找005说话:【005,我睡不着,我们来商量商量明天蜂蜜弄出来之后怎么吃吧?】
  005还从来没听说过宿主找系统商量干嘛干嘛的,它略有些茫然,又没有前例可以学习,愣了两分钟才不是很确定的回应:【已经为宿主调出《蜂蜜的百种吃法》课程】。
  宋药没吱声。
  005以为他不满意这个商量方法,正想换一种,就发现宿主的脑电波处于睡眠状态。
  005:【……】
  它查询了一下自己的数据记录,距离宿主跟它说睡不着才过去了三分钟不到。
  005:……人类真奇怪。
  奇怪的人类宋药安安稳稳睡了一晚上,一夜无梦,他正打算赖一会床,突然想起来自己今天又要把蜂蜜弄出来,又要上学,还要为了捕鱼工具努力赚学习度,同时还要想想蜂蜜怎么做才好吃,顿时精神了。
  以后就要上学了,他就没那么多时间想干嘛就干嘛了。
  蹭的一下,他坐起来开始快速穿衣服。
  宋奶奶过来喊他起床,见他已经起来了还惊讶:“你今天居然没赖着不起床?”
  宋药穿好衣服跳下床收拾被子,很是忧愁:“今天要上学的,何老师昨天说,一天至少要上六节课,一节课四十分钟,我得早点起床,不然都没时间玩了。”
  他觉得上学不错,但是一天不用上那么久就更好了。
  宋奶奶和他的想法相反,她觉得要是全村小孩都去上学就好了,也免得他们一天天的不是在这捣蛋,就是在那胡闹。
  看看,这才上学第一天,幺儿就没赖床了,上学真是太好了。
  路过宋爸房间的宋奶奶看着还在那睡得喷香的儿子:……要不是学校只收小孩,真想把这玩意也送进去。
  越看儿子越不顺眼的宋奶奶强行把宋爸拍了起来,理由是他要送宋药上学。
  宋爸:……都在一个村里,走两步就到了,还送什么啊。
  但看看一脸“你不送你儿子上学我就送我儿子上天”表情的宋奶奶,他还是努力爬了起来,打着哈欠带着同样打哈欠的宋药往学校走去。
  何君文正在教室门口站着,旁边围了一堆家长,正拉着自家孩子往她面前推:“何老师这孩子就交给你了,他不听话你就揍,不打死就行。”
  “对对对,我们绝对是支持你的。”
  还有个家长挤了进来,递过去一根光滑好拿的棍。
  “小何老师你看,我听说以前的老师打孩子用戒尺,这是我昨天顺手做的,虽然不是戒尺,但是也能用,你拿去教育他们。”
  大树村的家长们也不懂老师怎么教孩子的,但小何老师这斯斯文文一看就脾气很好,再看看自家的皮猴子们,他们很担心对方压不住学生,此刻就故意在孩子面前给足了何君文面子。
  何君文之前就知道大树村的家长们很热情,但怎么都没想到,他们热情到连打孩子工具都能做出来送她这个程度。
  一时间又是松了口气又是哭笑不得:“不用不用,这棍子就算了。”
  她正说着,看见宋爸带着宋药来了,还奇怪:“宋药,怎么就你一个,你昨天不是说你还有两个比你大两岁的哥哥吗?”
  宋药:“我哥哥他们是柳叶村的,不来我们村上学。”
  何君文一时间有点没弄明白:“你哥哥不是你亲哥哥吗?”
  宋药点头:“是呀,亲哥哥呀!我哥哥他们还是双胞胎呢!”
  何君文:……这怎么兄弟还分别是不同村子的。
  旁边的宋爸见她一脸懵,解释道:“那俩孩子是幺儿他后爸那边的,虽然不是幺儿他妈亲生的,但是也是她带大的,所以也算得上是幺儿亲哥。”
  说着,他超级自豪:“我昨晚不就跟你说了吗?我们大树村就是因为我家才这么支持教育工作的,除了因为我家幺儿聪明,就是因为幺儿他妈了。”
  何君文:“……”
  后爸……那就是说宋药爸妈离婚了?
  但看看宋爸这一脸与有荣焉的模样,她又不是很确定了。
  她对离婚有经验,离婚可不是好事,一般人家都是藏着掖着,甚至还有长辈嫌丢人,如果是小孩的父母离婚,人都会要变自卑点。
  她见过父母离婚的小孩,对外都是遮遮掩掩的。
  ……再看看宋爸和宋药那超级自信骄傲的模样。
  这也不像啊。
  宋爸还在吹嘘,村里都是熟人,早就让他吹了一遍了,现在好不容易逮到个生人能让他炫耀,他高兴极了:
  “幺儿他妈可是初中毕业,之前在县里上班的,我们十里八村过年写字都是她写,只收个润笔钱,她不光读书好,有文化,还特别会操持家里,而且她还会养孩子,你看我们幺儿这么聪明,就是随了她了。”
  旁边的家长们也都一脸赞同的附和:“是啊是啊,幺儿这么聪明就是随了妈。”
  “要不说人家是初中毕业呢,生孩子都生的格外的好。”
  “幺儿妈现在还在柳叶村当老师,诶唷,放在以前,光宗耀祖啊!”
  伴随着家长们的话,宋药和宋爸脸上都是一个模样的骄傲自豪。
  何君文看看一脸赞叹艳羡的家长们,再看看脸上写满了“我妈就是牛”“我儿子他妈就是牛”表情的一大一小。
  他们说的话让她认为宋药父母离婚了,但他们脸上那欢欢喜喜的表情又让她实在觉得不像。
  她试探的问:“……宋药妈妈在柳叶村当老师的话,那不是要住在那了?”
  宋爸一脸理直气壮:“肯定的呀!她都嫁到柳叶村了,就算是不在那当老师,那也要住在那的。”
  何君文:……还真是离婚了。
  她心情十分复杂:“你们这,关系处的还挺好的哈。”
  宋爸:“那当然了,我们也是响应国家号召嘛,自由婚姻,不合就离,要不是当时她怀了幺儿,结婚两个月的时候我们就要离婚了。”
  宋药从小听父母离婚的伟大故事听到大,也特别自豪的挺直小腰板:“我爸妈可是我们县里第一对离婚的!”
  “第一对哦!”
  他一直觉得自己爸妈这么勇敢,他一定也是全村最勇敢的小孩。
  宋爸得到儿子肯定,更骄傲了。
  他和宋药妈离婚很简单,俩人一起长大,青梅竹马,顺理成章结了婚,结果一结婚,完了,拉个手都觉得别扭,一交流,宋爸把宋药妈当兄弟,宋药妈把宋爸当闺蜜,那还处个什么。
  要是两人是在古代,也只能别别扭扭过下去,这不是生活在新中洲吗?国家都说可以离婚了,两个人都不是愿意凑合的,一合计,就决定了离婚。
  刚开始决定离婚的时候村里也不是没人说小话,但是宋爸一点都不觉得离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尤其是跑去县里打听了一下,发现县里还没人登记过离婚后,他高兴的回去就全村宣传了一下。
  宣传语如下:他们这可是响应国家!支持国家婚姻制度!同时勇敢的做第一对离婚的人!以后要是县里写县志,他们作为第一对离婚的人,名字绝对要记下来的。
  本来村里人就一心向国家看,宋爸持续不断的给他们洗脑,宋药妈怀了宋药多久,他就洗脑了多久。
  关键是,他自己真心是这么觉得的,所以洗脑起来特别的顺畅。
  等宋药出生的时候,村里人也开始觉得自家村子里出第一对离婚的人是一件面上有光的事了。
  尤其是宋爸得到了村支书的支持(村支书:我们可是堂兄弟,这能不支持吗),大家更觉得这是他们热烈响应国家政策了。
  宋爸宋妈去离婚当天,大半个村子的人都来送了(主要也是想看热闹),大家热闹的像是他们不是去离婚而是去结婚。
  难得有机会吹嘘,宋爸绘声绘色的给何君文好好讲述了一下自己离婚当天村子里的盛况。
  宋药在旁边听的一脸骄傲,时不时的帮爸爸润词一下。
  何君文听的一愣一愣的。
  “那这和大家支持教育有什么关系啊?”
  “当然有了。”这次不用宋爸说,来凑热闹的四奶奶就插口了:“幺儿妈离婚之后,因为她有文化,有初中文凭,当时好多条件好的小伙抢着想和她谈对象呢。”
  其实刚开始大家也没觉得读书有什么用,但架不住老宋家四处宣传啊,什么读书就算是女孩也能找到好工作有工资,还能给家里算账,人相处的也好,宋奶奶直接放出话,以后宋药妈就是她亲女儿。
  这不都是读书读的吗?
  所以村里一说建学校,大家都可积极了。
  谁不想自家孩子在别人那被高看一眼啊。
  一牵着小女孩的家长道:“这次何老师你来了,我就把我闺女送来了,我们都决定了,她读到哪,我们家就供到哪。”
  这话放在现在还是很有分量的,何君文感慨无比,城里都未必有多少这样开明的供女孩读书的家长,没想到在这个深山的小山村里,居然能听到如此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