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民国之燕燕 > 民国之燕燕 第311节
  城里什么慈善组织都有,美国的英国的,洋大人的中国大人的。大多数人都是听过,但自己没遇上过。自己家里人生病了、饿肚子了,也没遇到慈善人来帮他们啊,久而久之就不信了。
  现在看着眼前这阵仗,其实还是不信的多。
  苦日子过久了,早就不信天上会掉馅饼了,也不相信好事会落到自己头上。
  他们只是想来看一看,撞一撞,万一就撞上大运了呢。
  警察们过来驱赶百姓,让他们排队。
  一些百姓如看到了天敌,吓得抱头而窜。一些来不及跑的被抓过去排队了。
  记者们都看着呢,等着拍苏先生的出丑照呢。
  要是到时没人去领粮食不就糟糕了吗!
  警察们还没有去维持秩序,先接到命令去赶百姓来领美国玉米。
  于是,一群警察如恶虎下山,向着百姓们冲去。
  苏先生和苏太太站在高台上无所事事,记者们倒是很愿意上前提一两个问题,但苏先生带来的警察凶巴巴的,把时代先锋的记者们全都挡在外面,不许他们向苏先生和苏太太提问。
  苏先生看太阳晒到苏太太了,亲自举伞给苏太太遮阳。
  苏太太拿手帕捂住嘴巴,笑着说:“你想让记者们写你爱妻如命吗?”
  苏先生:“我本来就爱妻如命,不用他们写。”
  终于,第一批被安排好让苏先生和苏太太发美国玉米给记者拍照的百姓被驱赶过来了。
  百姓们紧张兮兮的排成一条队伍,缩手缩脚,不像来买粮食,倒像是来给地主老爷交租子。
  苏先生笑眯眯的说:“过来,过来,一块钱一袋。”
  排第一位的那个人盯着苏先生发抖,从手芯里扔出来一个被攥得湿淋淋的一块袁大头。
  报纸上说一块钱,百姓们有自己的智慧,觉得不会是指不值钱的纸币,所以这个人带的是袁大头。
  苏纯钧收下这枚钱,让他把粮袋撑好,苏先生亲手用瓢一瓢瓢往里装玉米,是颗颗饱满的干米玉,颜色新黄,一看就是去年刚收下来的。
  这个人的呼吸立刻不稳了,抓着粮袋的两只手都在发抖。
  他身后的人全都踮着脚往这里看,队伍开始不由自主的向前挤。
  “真的是粮食!”
  “是真的!”
  “没有骗人啊!”
  满满的一袋玉米,苏纯钧把袋口用麻绳扎紧,这个人抱着这一袋玉米手足无措,给苏纯钧鞠了一躬才调头冲出人群,半刻也不停的跑了。
  排在后面的人再也不必警察驱赶了,全都迫不及待的把口袋伸到苏纯钧面前。
  近年来总在案前劳形,不及在学校里劳动得多的苏纯钧今时今日却暴发了劳动的热情。
  他不管百姓拿来的是纸币还是袁大头,钱是真的还是假的,是零票还是整票,他数都不数,看也不看,只顾低头往伸到面前来的口袋、陶瓮、木盆、铁盆中装粮食,统统装满。
  他的额前满是汗,西装外套早早的脱下来了,衬衣袖子高高挽起,领带掖在了胸前口袋里,他的身上都是灰。
  从白天到黄昏,不知让多少人的家庭今晚可以煮一锅玉米吃,苏先生的胳膊是彻底抬不起来了。
  苏太太接受了几个记者的采访,大夸特夸苏先生爱国爱民。但第二天的报纸上全都是“美国玉米拯救中国百姓”,苏先生的大名一次也没有提及。
  苏先生并不在乎,苏先生今天还想去发玉米。他觉得这比坐办公室更有意义。
  赵书理赶来祝家楼催苏先生去上班,说:“你昨天不在,工作全是我一个人做的。”又嘲笑苏先生四体不勤,昨天才劳动了一天,今天两只胳膊就抬不起来了。
  苏纯钧:“只有这一个点发玉米,总要多做几天,发完这个地点再去其他地点发。”
  这是一个最笨的方法,却是目前最好的办法。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可信的人手。
  虽然这样花费的时间多,但对百姓和慈善基金会来说都是好事。慈善基金会要是可以坚持不懈的发上一个月玉米,日后它再做什么事,不用报纸替它造势,百姓自然而然就会相信了。
  赵书理:“那就让我去吧。你昨天出了那么多风头,今日也让我出出风头。我可不像你,我八岁就开始练武了,十四岁就参军了。”
  苏纯钧反驳他:“不对啊,我记得你是监军,是文官啊。”
  赵书理:“那我也比你强,好歹我是骑过马拿过刀的,你只拿过笔。”
  赵书理倒没有说假话,确实比苏先生坚持的时间长,他坚持了四天才胳膊抬不起来,请跌打师傅来看,说要休息三个月。
  于是剩下的时间只能由苏太太去发粮。
  苏先生长吁短叹,赵书理也觉得苏太太估计半天都坚持不下来,认为这个工作太辛苦。
  但是,苏太太让百姓们自己拿瓢装粮,她只管收钱说一声“请”。
  赵书理:“……”
  苏纯钧:“还是燕燕厉害。”
  苏太太在捐衣箱处发够一周粮,跟着去城北,再然后去城南,再再然后东南西北中,整个城里转了一大圈,前后两个月零十天,共发粮九百六十吨。
  活人无数。
  第338章 吃糖吧(催泪)
  六月,天气越来越热。苍蝇、老鼠、蚊子、蟑螂成了近日的问题。
  以前祝玉燕从来没有关注过。并不是说她不知道这些害虫的存在,而是不知道这些害虫还会堂而皇之占据苏纯钧公务文件的一部分。
  自从发完粮之后,祝玉燕的大名在城中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以前都是她去坑别人,现在也轮到别人给她发一封感谢信,然后请她捐钱捐药了。
  现在并没有十分有效的防鼠防虫药,祝玉燕才知道原来百姓们一直是用砒霜来除鼠杀虫,一药百用。
  除鼠,就是拿米饭团子混了砒霜放在老鼠洞里,老鼠吃了就死了。
  当然,小孩子误食也会死。而这样的惨事每年都有,多的报纸都不屑去一一报道。
  除蚊除蝇,也是砒霜,混在水中,洒进附近的水塘啊、小河里,河边会立一个杆子挂一只死老鼠,或者就干脆只立个杆,表示这河里才投过毒,等水自然流动,稀释了毒,人畜自然就可以继续使用这里的水了。
  同样的,也是每年都有数之不尽的人畜误用这样投过毒的水。
  牛、驴、马、鸡、羊等饮水毒死已经很惨了,更惨的是有人不知道这水才投过毒来杀虫,汲水回家煮饭,结果一家人吃了毒水饭后上吐下泻,大病一场。或是水中毒死了鱼,有人捡鱼回家做着吃,也是上吐下泻。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投进水里的□□很少毒死人。
  除蟑的用的也是砒霜,除臭虫用的也是砒霜。更有偶发奇想的人,身上生了虫痒痒,拿砒霜去涂,最后自己毒死自己的也不在少数。
  现在德国、美国、英国都有了专杀害虫的除虫药,但价格高昂,所知者甚少。一般百姓仍是沿用老办法,买砒霜除虫除鼠。
  在生活环境极差的地区,蚊蝇鼠传播的疾病极多,最容易受害的就是小孩子。不是说老人就不受害,而是因为老人一般活不到变老的岁数就已经去世了。在那些地方,唯一的弱者就是小孩子。
  苏纯钧的案头是卫生局递上来的请示,说现在已经到了该杀鼠杀蝇的季节了,不杀鼠杀蝇会滋生许多疾病,而穷人生了病去看医生的很少,也没有钱买药,基本都直接病死了,而病死的人得不到及时的收葬就会传播更多疾病,这就是个恶性循环。
  综上,请苏先生同意他们对全市进行一些必要的除鼠除虫的工作。
  这么一看是不是特别有公心?
  但事实上卫生局是来要钱的。
  卫生局平时并不受重视,跟其他几个局比起来就像是小可怜一样。不过卫生局的全称是卫生防疫,重点在防疫。在清朝时就有专门的防疫部门,那时人们就意识到脏污的环境和蝇蚊鼠等动物会传播疾病和疫病,必须按时有效的杀灭除害。
  城市是大量人口群聚的场所,是无法依靠自然的自净自洁功能来保持卫生的,必须要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处理安排卫生防疫。
  卫生局便应此而生。
  以前卫生局需要挨家挨户发放毒鼠药,毒鼠丸,还会定期清理垃堆和下水道。
  但后来就沦为了收卫生费的人。
  祝玉燕还记得以前祝家楼的卫生费是每个月十八块。张妈骂了很久,说他们是白收钱不干活。
  张妈:“以前还会发发药丸,现在药都要我们自己去买,他们就只管收钱。”
  现在看来,卫生局还是有买药的这一任务的。就是不知是不是要钱的借口。
  苏纯钧把卫生局的报告扔到一边,说:“让我相信他们会买药去发给百姓不如相信日本人都是大善人。这都是看到警察局得了拨款来找我敲钟要钱的。我一分也不会给他们。”
  赵书理说:“并没有一分也不给啊。印钞机每天工作,这个月的薪水可是发下去了,还涨了呢。”
  物资涨价,薪水也跟着涨。但再怎么涨也没有东西买,外面一盒火柴都要涨到十块钱了,烟更是抽不起了。现在卖烟的摊子都收了不做了,早上卖烟赚一百块,到晚上一盘账发现还倒赔了五百,你说气人不气人?
  祝玉燕也接到了小学、慈善学校、慈济院、老人院等地向她求捐的感谢信,希望她可以捐助一批除虫的西药,据说现在慈济院和老人院里的孩子和老人晚上都和老鼠蟑螂睡在一起,屋里餐桌上全是苍蝇,孩子身上全是被蚊子和臭虫咬的大包。
  为了向她求捐,写信的人把情况写得非常惨,读来触目惊心。
  晚上回家,祝玉燕把信给苏纯钧看。
  苏纯钧看了也叹气:“唉,哪里都过不下去了。这些地方没有收入来源,比普通百姓更惨。”
  普通百姓一家一户至少亲人们都在一起,彼此之间有个照应,所以不算惨到底。
  他说:“小学有不少丢了孩子过去的。”
  现在的小学每日走读的只是少数,大部分还是以寄宿学校为主。因为这样挣钱多啊。
  但那是以前。现在粮食紧俏,道路不通,出城不易,家家户户都要过不下去,小学揽着一群孩子,更要过不下去了。
  百上加斤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父母索性就不来接孩子,将孩子遗弃在了学校。
  有的孩子家住乡下,每次回家都要家人来接,每次来学校都是先坐汽车再坐马车,辗转不易。让他们讲清自己家在哪里,哪个村子,他们都说不清楚。
  有的学校心狠一点,把孩子赶到街上。有的学校心软一点,就将孩子留下来,全校节衣缩食的过日子。
  但可以支撑一时,却支撑不了一世。
  从去年到今年已经过去了六七个月,这些学校只怕是再也支撑不下去了。
  慈善小学则是专收穷人家的孩子,普通小学尚且被丢孩子,慈善小学里的孩子只会更多。慈善小学全靠捐助过日子,他们只会比普通小学更早撑不下去。
  慈济院是收养孤儿、残疾和无家可归的妇女的地方。老人院则是收治无家可归的老人,给他们送终的地方,也有家贫不想奉养老人,将年迈的父母背到老人院一丢了之。
  总之,这些全都是急需帮助的人。
  祝玉燕接了信以后好几个晚上睡不好。苏纯钧发觉后安慰她:“一人难救天下,不要太苛责自己了。做你能做的就好。”
  祝玉燕惨笑,说:“不,这其实是救生船难题。我是应该救更多的人,看到的都救,还是救存活可能更大的人呢?”
  以前她想的是尽量救助这座城里的普通百姓,帮助他们撑下去,熬过这段艰难的时期,说不定其中就有人能有一线生机,能活下去,活到最后。
  其实她在这时就已经做了选择。她选的是更有可能活下去的人。
  但现在更悲惨的人出现在她面前了,她要是不帮助他们,那他们下一刻可能就会死。但她要是帮了他们,钱花在这些人身上了,那可能就没有办法买到粮食应对下一拨的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