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啊。”
  崇祯皇帝不假思索道:“那就特设一个农科,由徐卿亲自主抓,所需的一应人手,包括银子,具体由徐卿和王伴伴对接,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韩赞周,你现在就去找王伴伴,将此事给他讲明,并明确的告诉王伴伴,此事朕非常重视!”
  “奴婢领旨!”
  韩赞周闻言,哪里还敢迟疑,当即拱手作揖道,在王在晋他们诧异的注视下,就匆匆离去了。
  天子对甘薯培育一事,所表现出的这种态度,的确叫王在晋他们没有想到,难道这甘薯一物,果真有这般了得吗?
  “对了徐卿。”
  瞅着激动不已的徐光启,崇祯皇帝接着又说道:“朕特设的这个农科,不要只侧重于甘薯培育这一个小项。
  在其他的粮种上,也要多下些功夫,不要担心多耗费银子。
  比如寻找培育新的粮种,比如耐寒性、耐旱性等等。
  不管是武备院,还是农科,内帑会一直调拨,你所负责的这些事情,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徐光启在政治方面的能力,或许是相对较低的,但是在其他的方面,可以算是全才了。
  对待这样的人才,多面手,崇祯皇帝肯定要保护好,并叫他在该有的领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陛下,若是这样的话,能否在北直隶治下八府,皆挑选一处皇庄,用作良种培育?”
  徐光启想了想,开口说道:“不管是甘薯培育一事,还是其他粮种培育,都需要尽可能多的,在不同的地方,观察具体的变化……”
  “需要哪些皇庄,直接向王伴伴言明,到时悉数解决。”
  见徐光启有些踌躇,崇祯皇帝当即表明态度:“培育良种的人才,徐卿还要多多的收拢聚集。
  一个人的力量和能力,终究是有限度的。
  农科所做只是,或许见效慢,耗费的银子多,可若真的能为大明培育出好良种,哪怕是一类,那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所以徐卿这边,千万别有任何心理负担。
  特设的农科,内帑暂拨二十万两银子,后续还需要什么,直接找朕即可。”
  “臣领旨!”
  在王在晋他们惊疑的注视下,徐光启忙拱手道:“臣定不会辜负陛下厚望,做好农科这边的事情,还有其他的事宜,臣也定会做好的。”
  士为知己者死。
  像崇祯皇帝这般信任徐光启,对其所做的事情,都是坚决的支持,该放权放权,该给银子给银子,面对这样的恩遇,徐光启除了发光发热外,还能做些什么呢?
  而对于王洽、王在晋来讲,那感慨也是颇深的,一个甘薯,竟能引起天子这般重视,甚至还特设农科。
  这样的一种情况,也叫王在晋他们颇为好奇,倘若甘薯真能培育出来,在大明治下大规模种植,那么对于整个国朝而言,将会带来一种怎样的改变呢?
  毕竟灾害频繁这个问题,是国朝最为头疼的事情。
  第三十六章 开海前奏曲
  粮食不是一天养成的,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
  想解决自然灾害+人祸造成的区域性、爆发型的粮食荒,崇祯皇帝首先要拥有足够的耐心,外加足够高的眼界。
  唯有跳出大明的旧世界樊笼,站在更高的层次,来着手布局和谋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王承恩很忙。
  他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大内行厂,要去做的事情很多,要督促的事情很多,以至于在御前服侍的时间,都大大缩减了。
  远离天子身边,这对内廷的太监来说,可谓是大忌。
  只是在内廷上下,尤其是太监这个小圈子,谁心里都很清楚,天子对王承恩的宠信,是谁都无法撼动的。
  “王伴伴……这几日忙坏了吧。”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看着神情憔悴的王承恩,对韩赞周说道:“去,给王伴伴端来盏茶水,在搬个墩子过来。”
  “喏!”
  韩赞周强压着惊异,拱手应道,便前去给王承恩端茶倒水,搬来墩子叫其休息。
  “皇爷在上,奴婢怎敢放肆。”
  王承恩拱手说道:“能为皇爷尽心办差,是奴婢应该做的事情,奴婢……”
  “行啦,叫你做,你就坐。”
  崇祯皇帝摆手道:“这是在朕的乾清宫,就别那么多废话了,内厂干系重大,你这个内厂厂公,要做好分内事。
  多替朕分忧,才是正事。
  农科那边的事情,做的不错。
  所定下的那些皇庄,后续要派人过去,正告那些掌庄太监,敢对农科阳奉阴违,或故意刁难的,那便等着杖毙吧。”
  “皇爷放心。”
  捧着茶盏的王承恩,欠身说道:“武备院和农科之事,皆被奴婢在内厂列为头等要务。
  但凡发现任何苗头,敢耽搁武备院和农科,那内厂的执法队,就会赶赴过去,将涉事者悉数缉拿。
  不过皇爷……眼下内厂要做的事情很多,人手方面有些不足,是否能从内书堂那边,再调一批宦官补充进来?”
  “朕恩准了。”
  崇祯皇帝点头应道,伸手示意叫王承恩坐下,随后继续道:“朕这里还有件事情,需要你尽快着办。”
  对自家皇爷表明的态度,在旁服侍的韩赞周,心里唏嘘不已,整个内廷,能被皇爷这般厚待和信任,唯王太监一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