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靖明 > 第395节
  包正川把药端到桌上时,就听杨博在担忧。
  他笑了起来:“解元公,你担心啥啊!套虏赶跑了,俺答也赶跑了,这一仗是大胜了!”
  “……哼!若非有俞将军,大同岂能大胜?”杨博仍旧耿耿于怀,“我担心什么?我担心王尚书辛辛苦苦营造出的战机,宣府将卒却抓不住!若都像当时井坪诸路大军一般磨磨蹭蹭驰援,那边的鞑子还是会像套虏一般终究逃出去!”
  俞大猷微笑着:“惟约,你如此忧心宣府兵事,莫不如到怀来去。我已无大碍,你前去怀来,我修书一封予应得,他必倒履相迎,你也能再尽一份力。”
  “唐抚台公务繁忙,我就不去打扰了。”杨博顿时说道,“你定要养好身子,不能留下什么老毛病。我是山西人,既然适逢其会,保着你将来镇守晋地才最紧要。”
  “惟约之才,我实在佩服。”俞大猷看向了那碗药,苦笑了一声,“当真好用?你这些时日钻研医书临时开的方子……”
  “俞将军信不过我?”杨博急了,“我给城中名医都看过了,他们都说可以一试!”
  “……自然信得过你。”俞大猷咬着牙喝了,“只是皮肉伤,谈不上要养筋骨吧?伤筋动骨,等伤好后每日习练渐多,慢慢也就练回来了。”
  “亏了气血,可不是小问题!”杨博一脸严肃,“你大可放心进补,大夫们都说了,这个方子是极温养的。”
  俞大猷只能接受他的一片热忱,但心里嘀咕着城中大夫早知你这个举人当日枪挑鞑子头颅出阵,又是山西新科解元,谁会驳你面子说你这方子不行?
  热血青年让俞大猷渐感难陪,主要是对方文才让俞大猷也有些羞愧,极想早点打发他去唐顺之那里。
  但一起扛过枪的情谊,杨博对他这般着紧、敬重,俞大猷也不好明说我有点怕了你了。
  好在屋外传来了声音,刚刚送完药出去的包正川又折了回来,大嗓门喊着:“将军!将军!宣府那边捷报来了!陛下竟亲临三岔口堡,蒙古那狗屁大汗被阵斩了!大捷!大捷啊!”
  两个人都呆了呆,杨博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阵斩小王子?当真?”
  “那还能有假?这等大捷,岂能作假,听说尸身都没被夺回去!”
  杨博立刻忘记自己之前是怎么吐槽边镇将卒的了,抚掌赞叹:“当真是大捷!我大明开国百余载,多少年再没有阵斩一国之主这等大捷了?宣府将卒都是好样的!这一仗怎么打的?”
  “……我只听了消息,详细捷报,随后才能送到将军这里来吧。”
  俞大猷也很激动:“恨不能在宣府!”
  “俞将军也是立有大功。”杨博激动得走来走去,“这下,边镇兵事该停歇了吧?还是说鞑子会再兴兵来复仇?不……汗庭无主,草原争雄。俞将军……”
  俞大猷看他立刻又准备与自己畅聊蒙古局势,正色道:“我勇于战却不擅于谋。虏酋既死,自要先有汗位之争。惟约,今冬无战事了,你可前去宣府。你的名字,陛下也早在我奏报见过。现在去,还来得及见驾,更可向应德请益。这一战,你也有功!”
  “……不才那是一腔血勇,匹夫之责,并不求什么立功受赏。”
  俞大猷摇了摇头:“你见了应德便知。惟约,如今学问,已经渐与过去不同。陛下新学宗师,你不愿见驾请教一番吗?”
  拿出了学问的名头,杨博终于是在应有的谦虚扭捏后点了点头:“俞将军言之有理!”
  俞大猷微笑:“我遣两人,快马护你前去!”
  这是城府还不深的年轻人,但也是十分热忱又有才华的年轻人。
  俞大猷目送他行礼离去,随后才皱眉思索起来。
  阵斩一国之主,那是多难办到的事?
  这一战,大明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第344章 宣府立誓
  御驾班师之前,朱厚熜还有两件事要做。
  第一件事,是宣大一战折损了这么多将卒后,这两个重镇的许多职位、防务需要尽快安排,所以王守仁这个兵部尚书要来。
  第二件事,他要在大捷后见一见将卒、在犒赏结果定下来之前先激励一下他们。
  本来秉持“来都来了”的原则,他想到宣大和一些边堡也看一看的。
  但年关将近,而北元之主丧命于此,杨一清、王守仁他们都担心会有鞑子知道消息,疯狂来攻击报仇。就算不会发生这种事,皇帝巡边,又是大军随驾护卫,浪费钱粮。
  于是朱厚熜只是留在宣府,等他要见的一些人过来。
  俞大猷的身体还不宜长途跋涉,朱厚熜遣了陆炳亲自去:让他也一路看一看。
  但郭勋的伤已经好了,他可以快马过来。大同防务之前一个月就在重新布置,他暂时离开几天问题也不大。
  见到皇帝,郭勋先是单膝跪地:“罪将戍守大同不力,致使鞑子肆虐大同西路,请陛下降罪!”
  “……行了,别假模假样的,起来吧。”
  “……罪将有负圣望,是诚心请罪认罚。”
  朱厚熜无奈地说道:“西路留个破绽是朝廷定下的方略,你麾下接令驰援不速倒确实是你御下乏力。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到大同也只数月,朕就不怪罪你了。起来吧。”
  郭勋这才谢了恩,站起来后谄笑道:“陛下神武!御驾亲征后,先克复宣府上西路,再合围小王子,阵斩北元国主。陛下神机妙算,勇谋足以激励将卒奋命,臣钦佩之至!”
  朱厚熜瞥了他一眼:“你不知道先前谋划是什么?”
  “战局变幻莫测,如今战果可远超当时谋划了!”郭勋一本正经,“臣说的是真心话!”
  “你啊……”朱厚熜叹了口气,“朕更宁愿斩的是俺答。”
  郭勋看出来了皇帝是真的有些遗憾,因此有点不明白:杀了博迪,不比杀了俺答更足称不世之功?
  朱厚熜是不指望他的大局观了,看样子他对俺答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才智领悟很浅,看不出来谁才是大明更难缠的对手。
  看着郭勋,他还是笑了笑:“没丢你祖上的脸。那天夜里,怕不怕?”
  “……一开始怕,后来就顾不上了。”
  “虽然犯险前往是冒失之举,但好在结果不差。”朱厚熜向他指指点点,“你啊,该好好感谢俞大猷。若不是他在黄崖山把套虏先狠揍了一顿,衮必里克见你只两千人在侧,定不会多疑。那样一来,你就是在荷叶山了。”
  说罢语气一缓,轻声说道:“你可没有李瑾的本事。”
  郭勋听他提起李瑾的名字,脸上也严肃起来:“臣领兵接敌,确实不如赤城侯。”
  旨意既下,如今人人说起李瑾,都要尊称一声赤城侯。
  在援军都还没来的时候,他率区区数百兵卒出镇安堡阻截鞑子从镇安堡北侧边墙突围而出,功劳已经足够大。他若惜命,也许能活下来。但他若惜命,也就不是李瑾了。
  “既忠且勇,对勋臣来说也够了。”朱厚熜顿了顿,“接下来这两年,你先继续呆在大同。你只记住一点,像对待俞大猷一样,对待其他有本事的将官就行。让他们能安心练兵,有机会立功。”
  “臣明白。”郭勋立刻又试探地问起对他而言紧要的事,“那俞大猷……还会留在大同吗?”
  “他不是已经因功擢升你西路分守参将了吗?”
  郭勋顿时开心,这样他在大同的底气增加了不少。
  朱厚熜也再度笑了起来:“看你那模样,还以为你想问你自己。井坪大捷,你功劳不小。这一次,允你儿子仍袭侯爵之位。”
  郭勋顿时大喜:“臣谢陛下隆恩!臣必肝脑涂地,为陛下守好大同,擢选良将、练好边兵。”
  要深究的话,原本不需要这般出生入死,儿子也是侯爵。但如今陛下雄才大略,既然定了勋臣无功都要降等袭爵,武定侯家却成了嘉靖一朝第一家不降等的勋臣。
  陛下终归是有功必赏。
  “起来吧。后面这两年,你不会好过。记住,届时凡事听伯安的。”
  “……大司马?”郭勋愕然看着他。
  “朕已与杨总参、王尚书商议好了,着他改任宣大总督。”朱厚熜说道,“宣大这几年既要应付边患,还要革弊练兵,有王伯安在这里坐镇,朕更放心。”
  “臣明白,臣必不会自恃侯爵,扰了王督台大计!”
  相比王宪,陛下很肯定他郭勋确实更佩服王守仁。
  一场大捷下来,因功升赏者不知多少。边将贪功启衅的,恐怕也不会少。宣大需要更有威望的人来慑服,创造了这次围歼战机的王守仁必定无人不服——他是能给大家带来更大功劳的人。
  “去杨总参他们那边吧。你是大同总兵官,接下来大同怎么布防、怎么调任,你也去说说你的看法。”
  “臣必定只推举有勇有谋之将。”
  随后两三日里,朱厚熜把一些在这次大战中出力不少的文官、武将都见了见。
  同样,也有那个从井坪赶到宣府来的杨博。
  能有举子刚刚摘得解元便搁笔从戎去边军中出一份力,朱厚熜相当欣赏这份热血。
  杨博是黄崖山之战从头到尾的亲历者,朱厚熜与他细聊了两三个小时。
  尽管没有给杨博任何的封赏,但谁都知道,有解元之才,杨博必定是要参加后年会试的。而现在便已简在帝心,他相当于已经保送进士甚至一甲。
  杨博离开后,朱厚熜召来了杨一清、王守仁、唐顺之、郭勋等人。
  “此前战局紧张,一直来不及复盘各处战事。今日从杨博口中知晓黄崖山经过,俞大猷能有如此战绩,除因个人勇武及黄崖山地势,他那防守策略里,朕看出来一个亮点:他是把每一个兵种的潜力都用尽了,彼此配合极好。鸳鸯阵兵、炮兵、火铳兵,不光是扬长避短,运用时机也很重要。”
  一边介绍着杨博转述的黄崖山之战细节,一边说他的看法。
  这些天来,朱厚熜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火器的革新、稳定列装、操练都需要时间,大明至少还有数年、或者说基本上在朱厚熜有生之年仍必将处于冷热兵器结合使用的阶段。
  不同军种之间的配合,会是后面练兵、打仗过程中极重要的事。
  将卒死伤比例越低,越容易沉淀出勇将、老兵,战斗力的成长才越值得期待。
  朱厚熜脑子里是有关于所谓多兵种合成军队的概念和模糊记忆的,但那必定不能随意去使用——单兵杀伤力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机动和战场情报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但俞大猷一战成名,鸳鸯阵在小地形或者同时面对规模不大敌人时候的战力,已经很值得思索。
  课题自然是丢给杨一清、王守仁他们。
  大范围的改动是不可能的,但他们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共识:朔州守御千户所并入井坪守御千户所,升格为卫。而宣大诸卫所,都遣一个总旗去井坪卫受训,习练鸳鸯阵。
  宣大边墙构建之处虽然大多数地形都不算险峻,但如果最外围防线守军中都有数百人的鸳鸯阵兵,在合适地形确实非常便于阻截、迟滞敌军,为援军争取时间。
  与此同时,至少两镇总兵的亲兵营、总督巡抚的标兵营,是可以采用更高规格来练军队的。总量加起来也只是数千,骑兵、鸳鸯阵兵、炮兵和枪兵、刀牌手配置好,他们也能成为宣大不容小觑的一支机动增援力量。
  “宣大此后必定连年遇敌,且战且练。”朱厚熜期待地看着王守仁、唐顺之,“你们都是长于兵法韬略之人,大同那边还有俞大猷师徒二人。再有武定侯、榆林伯二人,朕就将宣大托付给你们了。”
  傅铎终于醒转,对他及时赶到战场咬住鞑子断后的兵力、调派宣府北路诸军沿边墙堵截的功劳,朱厚熜已经定了下来对他叙功封伯。
  至于这一战的首功,大家公论只怕要落到王守仁头上,尽管他在最后落汗沟之战时不曾赶到战场。
  整个最后的战局形成,是王守仁促成的。他不仅稳住了蓟州,还让朱麒听话地走来走去,先去了三屯营,又赶回宣府夺回了龙门所,最后更是冒着被皇帝责罚的危险让朱麒“违令”从龙门所前往镇安堡驰援。
  如果没有朱麒带着那么多人及时赶到,面对博迪死后那么多敌骑的疯狂反扑或突围,明军无法在落汗沟歼敌那么多。
  王守仁在宸濠之乱后,朱厚熜重用了他代替杨一清参预国策。他那新建伯,在王守仁于湖光之乱时守好了江西便因功定了下来。
  这一次,王守仁将升侯,李全礼的襄城伯也将升侯、只是仍旧降等袭替,而朱麒与郭勋一样下一代不降等。
  次日,宣府城西,这一次宣府、大同、京营诸多立功将士代表,包括落汗沟一战中伤势较轻的人一清早就等候在了那里。
  包正川带了两队鸳鸯阵兵,激动地站在那。他们的战绩已经传到宣府,陌刀长戟和方盾,让他们成为人群中极为引人注目的一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