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 穿越历史 > 穿成反派渣爹 > 第73节
  苏环摇头轻叹,不与苏锦楼做过多的口舌争辩,爹爹说这话也不嫌心虚,怪不得以前村里的刘爷爷总说王八对绿豆看上眼了,说的应该就是文姨和爹爹吧。
  以往苏环总是操心苏锦楼的终身大事,如今眼看着苏锦楼即将脱离单身行列,苏环的心中百般滋味虬结在一起,既有为爹爹能找到一个相伴的知心人而欣喜,又有一种莫名的心酸与失落,不过,若是那人是文姨,想来以后他们一家三口应该能和睦相处吧。
  于是第二天,当苏环再次见到王永风之时,很乖觉的改了口,口称,“外祖父,酯儿在此给您见礼了。”
  王永风满腹言语就这么噎在了嗓子眼,心口堵得慌,面对苏环这个向来偏爱的晚辈,他完全摆不出一张冷脸,连一句重话都不愿说。
  他和声细语,与昨日质问苏锦楼的那个严师判若两人,“酯儿不必多礼。”又上下来回寻找,最终找了个羊脂白玉送了出去。
  上一次是作为师公给出的见面礼,这一次这孩子改了口,当然得送新的见面礼,那羊脂白玉是王永风日日把玩的心爱之物,如今说送就送出去了,丝毫不见心疼不舍之意,这待遇与对苏锦楼的态度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苏环双手接过羊脂白玉,低垂的眼眸闪过一丝狡黠之色,既然师公默认了“外祖父”这一称呼,又送出了如此珍贵的见面礼,想来应该算是接受爹爹这个女婿了吧。
  心绪一闪即逝,苏环再次抬首,眼中一片清明,面上不见丝毫不妥,又一次成了王永风眼中赞不绝口的翩翩小少年。
  苏环眉眼温和,双眼弯成了月牙,笑得一脸乖巧亲切,“多谢外祖父。”
  见状,王永风也柔和了眉眼,此时他甚至连先前嫁女儿的不甘不愿都少了几分,好歹白得了小苏环这一合心意的外孙,这也算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了。
  这边新鲜出炉的祖孙二人和乐融融的交谈着,那边被两人冷落一旁的苏锦楼心酸的无以复加,明明是他要娶先生的女儿,如今怎么觉着是自己亏了?
  儿砸!你的老父亲在这边呐,快瞧瞧我啊~~
  然而,苏环小朋友正与外祖父专心讨论学问,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不可自拔,况且他又没有读心术,自然感受不到老父亲的心酸无奈。
  一个半月后,苏顺安与刘氏风尘仆仆的赶至府城,他们俩接到了苏锦楼的来信,信中告知需要老俩口去府城商议婚事。
  当初看到信件内容,老俩口都被惊的不知所措,翻来覆去的看了一遍又一遍,不停的确认写信人以及收信地址,生怕是谁耍着他们玩或者是寄错了信件。
  可即便是将信翻烂了,那信上的收件人确实是棠柳镇河西村苏顺安,落款者亦是苏锦楼,最终他们才确信,三郎自个儿在府城找了一门亲事。
  “老头子,”刘氏到现在都有些如梦致幻,深感不真实,“我前些时日还打算找镇上的媒婆帮三郎相看人家,转眼间三郎自个儿就把终身大事给解决了,我怎么觉着像是在做梦呢。”
  苏顺安亦有同感,这一路上他尽想着这件事,头脑昏昏沉沉,快成一坨浆糊了,可他身为老苏家的一家之主,关键时刻还得要端得住,绝不能和自家老婆子似的浑浑噩噩。
  “三郎自个儿解决终身大事,这不是天大的喜事吗?你往日里总念叨着三郎一人在外求学,身边没个照料的人,如今眼看着三郎寻到了能够相伴一生的人,你却不敢相信了?”
  刘氏仔细琢磨着苏顺安的话,也觉得自个儿有些矫情了,“对!这是大好事,我们得感到开心,若是被未来亲家见到我们满面愁容,以为我们不满意这桩婚事,心生误会就不美了。”
  苏顺安嘴硬道,“这些日子我可一直都是开心畅快的,也就只有你一人面有愁思。”
  死要面子!刘氏懒得搭理苏顺安,这也就是在外面,她给当家的面子不与他计较,要是在家里,她肯定得关起门来和他好好掰扯掰扯。
  “爹,娘,”苏锦楼这几日都会来府城门前等待,今日可算是把人给等到了,“你们辛苦了,路上可还顺利?”
  “三郎,”刘氏连连点头,眼眸中溢满了思念之情,“路上顺利,我们走的是官道,也未受什么颠簸之苦,你放心,我和你爹身体好着呢。”
  随即又迫不及待的问道,“是否需要我们现在就与未来亲家见面?”
  苏锦楼赶忙将苏顺安与刘氏拉到身旁的马车上,“爹,娘,一路奔波劳碌定是累极了,快进城歇歇脚,待得明日再与先生师娘见面。”
  “先生?师娘?”苏顺安大惑不解,“不是说是来见未来亲家的吗?”
  “额,爹,我要娶的人就是先生家的女儿,这事是这样的……”
  一路上苏锦楼将事情原委大致的说明了一下,到了地方后又安排苏顺安老俩口吃饭洗漱。
  “爹,娘,今日你们且安心休息,明天我带你们去见先生和师娘。”
  第二天,苏家与王家两家人在酒楼包厢会面,吴氏与王永风先到,当看见苏锦楼领着一对衣着朴素但打扮的十分干净妥帖的老夫妇过来时,立马猜到这二位应该就是苏锦楼的父母了。
  王永风与吴氏赶忙起身相迎,“想来二位便是苏生的父母了?劳烦你们从千里之外的地方赶至府城,我与拙荆实在是心中有愧。”
  “哪里,哪里!先生客气了,”苏顺安回应道,“听我家三郎说,他一直聆听先生教导,就连苏环也同在先生家学习,这份恩情我们老俩口铭记在心。”
  “大家就别再客气了,”吴氏招呼众人,亲自拉着刘氏的手将其奉为上宾,“老姐姐,我一见到您就倍感亲切,可见我们两家人是天定的姻亲。”
  先前苏锦楼已经把王家的背景大致的介绍了一番,也向苏顺安老俩口说明自己与先生的师生关系,刘氏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但以前镇上的戏文里有唱过,说是大户人家的主母矜持爱面子,尤其是面对不如自己的人时都喜欢给一个下马威。
  来这里的路上,刘氏都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不管待会儿下马威的威力有多大,她都要忍耐退让,三郎好不容易遇到个合心意的姑娘,可不能再让婚事给告吹了。
  可如今看着,怎么总觉得事情的发展有些不一样?下马威呢?眼前这位夫人好生和蔼亲切,还主动拉着自己入座,难不成这年头的下马威就是把人摁凳子上坐着?
  吴氏不知刘氏心中的百般纠结,她招呼店小二点了酒席,热情的款待苏顺安老俩口,推杯置盏后,与刘氏的感情迅速升温,二人直接以姐妹相称了。
  气氛正浓,吴氏趁机说道,“老姐姐,既然两个孩子互有情意,不如今天就此定下两姓之好,我们王家并非苛责之人,文珺性子向来温和,她绝不会阻止锦楼那孩子纳妾,只是丑话说在前头,若哪一天锦楼当真看中了哪家女子,可与文珺商议纳妾,但绝不能瞒着文珺置办外室,正妻有正妻的尊严与体面,这一点谁都不可逾越。”
  “纳妾?外室?”刘氏瞠目结舌,嗓门拔高了八度,这话什么意思?难不成三郎在府城读书的这些日子还起了纳妾的心思?
  刘氏陡然朝门外吼道,“苏三!你个小兔崽子给我滚进来。”
  苏锦楼一脸迷茫的走了进来,还未出声询问,被刘氏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苏三!你来府城是读书的,不是让你沾染那些个陋习的,我们苏家可不兴纳妾那一套,置办外室更是不可能,你要是敢背着文珺偷偷与别人私会,做那起子对不起文珺的荒唐事,小心我打断你的腿。”
  刘氏偏爱小儿子,但这种偏爱是有底线的,苏家男儿不纳妾,这是准则,如若不是因着这点,原主苏三也不会偷偷瞒着刘氏花天酒地成日去红秀坊找相好的了。
  苏锦楼满脑门子问号,什么鬼?什么纳妾外室的?他啥时候对不起王文珺了?
  一旁的吴氏同样目瞪口呆,天知道她说这些话只是以退为进,她从来不奢望苏锦楼能守着文珺一个人过日子,男子哪有不偷腥的?只不过,有些话她这个当娘的提前说了,至少能在刘氏这个亲家母面前为文珺夺得一席之地,以后不论苏锦楼身边有再多的莺莺燕燕,都不会影响文珺的正妻之位。
  可她没想到,未来亲家母是个实在人,她只不过说了个开头,人家就把苏锦楼叫了进来,上去就是一顿说教,这效果……她很满意。
  吴氏低头喝了一口茶水,微笑的观看着刘氏训子。
  苏锦楼一头雾水的被叫了进去,无缘无故的被训了一顿,又被刘氏颇为嫌弃的赶了出来,从头至尾他都是逞懵逼状态。
  他头昏脑胀的站在包厢门外,双目茫然,瞳孔放大,怔怔的盯着远方,不知从哪儿吹来了一阵微风,苏锦楼陡然清醒了过来。
  等等!他啥时候说要纳妾了?啥时候要置办外室了?娘啊,你到底又在瞎想个啥啊?
  苏锦楼满脸委屈,就差在脑门子上刻上一个大大的冤字了。
  第105章 乡试
  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王家与苏家的主事人达成共识,过了父母这一关,接下来的事就好办多了。
  六礼是必过的, 按理说亲迎的季节大多选在春天, 州以农立, 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但苏锦楼明年要参加乡试,结婚又不是抬个轿子把人接走就算了事的,中间的程序隆重又繁琐,故而双方决定将婚期定在了金秋十月。
  正好明年八月举行秋闱,十月份苏锦楼的成绩也应该出来了, 若是有幸登榜成了举人, 自然是双喜临门,若是不幸落榜, 好歹成婚了也算是一种安慰。
  转眼之间,乡试开考在即,期间, 苏锦楼与王文珺的婚事已经走完了前五礼, 只差最后的亲迎了,这一年王文珺芳龄十八, 正值佳期,而苏锦楼已然二十有六, 膝下有一九岁小儿。
  乡试是正式步入科举一途的第一关,至于先前的县试府试院试以及三年大比,那都是开胃小菜,是科举前期的准备工作。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其为秋闱。
  主持乡试的有主考官两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八月初六考官们入闱,先举行入帘上马宴,凡内外帘官都要赴宴,宴会结束后,内帘官进入后堂内帘之处所,监试官封门,内外帘官不相往来,内帘官除批阅试卷外不能做多余之事。
  乡试共计考三场,每场考三天,三场考试均需考生提前一天进入考场,于是苏锦楼与一众参加乡试的学子在八月初八这一天来到了此次乡试的考场,即“贡院”。
  在经历了唱名,严格的搜检,脱衣检查等一系例流程后,苏锦楼在小隶的带领下来到了自己的考棚,考棚亦唤号房,说的好听点叫做单人间,难听点的就叫耗子洞。
  号房太狭窄了,左右都用砖块砌得严严实实,一个正常的大男人在这边压根舒展不开手脚,里面的配置也是十分简便,只有上下两块木板,上面的木板当作写答卷的桌子,下面的当椅子,晚上睡觉时则将两块木板一拼当床使用。
  除了木板还配置了一盆炭火和一枝蜡烛,炭火是用来取暖和做饭的,考生在考试期间与外界隔绝,吃喝拉撒睡一律在号房内解决。
  此次乡试的正副主考官是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担任,苏锦楼这下才明白为何先生让他不要担心凉王之子会在乡试中从中作梗了。
  主考官来自汴京,汴京那边是皇帝和太子的地盘,即便凉王在汴京安排了眼线,也不会脑残的为了给儿子出气就暴露暗线,凉王不插手,狐假虎威的周弘文自然不足为惧。
  先生应该是不晓得凉王之筹谋,不过以先生的大儒称号以及赫赫名望,足以为一个小小的秀才保驾护航,让自己不受外界干扰,能够尽心尽力的发挥真正的实力。
  八月初九考第一场,试以《大学》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其中三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满两百字以上,四道经义题则需要写满三百字以上,但语句方面需要精练简洁,不然洋洋洒洒写上个上千字,先不说时间足不足,试卷篇幅够不够,只文章冗长啰嗦这一点就足以判除在榜单之外。
  十二日考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三百字以上,十五日则为第三场,试以五道时务策论,要求结合经学理论对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
  从这些考试内容即可看出,真正的科举不是靠着死记硬背就能过关的,更多的在于结合书本知识灵活运用,考官在乎的多是学子对于时事热点话题的见解,而不是僵硬教条式的背书。
  考试期间,考场中时不时抬出几个歇菜的考生,有太紧张晕过去的,有拉肚子的,有发疯自杀的,有扰乱考场安宁的,还有的则是点炭火把自个儿烧伤的,状况百出,不一而足。
  等到考试结束,城内的药铺生意最是兴隆昌盛,药馆的大夫忙的是脚不沾地,尽给那些个考完试的学子诊治了。
  九月初八是发榜日,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为桂榜。
  此次参加乡试的学子有近万人,然而榜中名单只取一百五十人,竞争激烈,中榜之难,视为三关试中之最。
  在鼓乐仪仗兵士的护送下,张贴榜单的官员将榜文贴在了贡院旁的榜文墙上,原本拥挤不堪的人群顿时精神一震,瞬间人潮汹涌噪声鼎沸。
  再这样下去肯定会发生踩踏事件,为此,官差直接将两个“最为积极”的看榜小厮叉了下去,杀鸡儆猴的效果立竿见影,至少看榜的小厮以及学子们理智回笼,不再拼了命的盲目向前拥挤。
  榜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中榜第六名至一百五十名,另一部分则是此次乡试的前五名,又称“五经魁”,乡试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须分别是其中一经的“经魁”,故又称为“五经魁首”。
  夺得五经魁首,声名远扬,妒忌的羡慕的佩服的,不论众学子内心多么五味杂陈,都来锦上添花,踵门庆贺。
  “陶贤弟,恭喜!恭喜!”苏锦楼双手抱拳,满脸笑意,“恭喜陶贤弟摘得此次乡试第三名,真不愧是学霸啊。”
  陶真已经习惯苏锦楼时不时的冒出一些新鲜词汇了,不过此次他也未曾料想到头一次参加乡试就能夺得五经魁中的诗魁,这实在是意外之喜。
  “苏兄谬赞了,只是不知苏兄此次的成绩如何。”
  苏锦楼心中无半丝紧张之意,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反正他还有大把的青春年华,浪费几年也没关系。
  “不急,不急!我正值青春年少,嘿嘿!这次考不上下次再努力。”
  这话一出,不思进取的本质立马暴露人前,人家参加乡试的学子哪个不是求神拜佛希望得中?只苏锦楼这一奇葩,才能说出如此懈怠之言,也难怪王永风总是说他不堪造就了。
  陶真开怀一笑,话里话外满是调侃之意,“苏兄确实青春年少啊,不久之后你即将迎娶王家姑娘,若是此次中榜,人生四大喜事得占其二,当真是羡煞旁人。”
  “四大喜事?”苏锦楼脱口而出,“升官发财死老婆?这不是三大喜事吗?”
  陶真一脸黑线,忍无可忍道,“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苏兄再这样口无遮拦,就不怕你未来岳父罚你吗?”
  苏锦楼浑身一个激灵,手心立马冒出冷汗,“差点忘了,我那个未来的泰山大人本来就对我挑鼻子挑眼的,若是被他知道我说了这些胡话,他肯定得抽我!”说完一声哀叹,“陶贤弟啊~~我可算知道为啥岳父又被称为泰山大人了,像一座山一样压在我的头顶,可不就是泰山嘛。”
  陶真懒得搭理苏锦楼,“苏兄,你可真是让人无言以对。”
  陶真词穷,若是有谁得到晋亭先生的悉心指导,又娶得先生的闺女,准得高兴的一蹦三尺高,然而苏兄却将未来的老丈人视为洪水猛兽,当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若是被别人得知他的这种心态,准得偷偷套他麻袋好生揍他一顿。
  此时,闻听一声略带喜意的唱贺声,“恭喜苏锦楼苏老爷,得中乡试一百五十名。”
  “啥?”苏锦楼惊的猛然站起身来,不可置信的问那看榜的黄牛,“你,你再说一遍,我是多少名?”
  看榜人以为苏锦楼喜不自胜,连忙高声说道,“苏老爷,您中啦,恰好是第一百五十名。”
  苏锦楼如丧考妣,“完了!完了!我好不容易摆脱了孙山之位的诅咒,怎么一朝又被打回原形了?”
  又联想到了先生那张面沉如墨的黑脸,苏锦楼比那些个落榜的学子还要伤心绝望,“老丈人啊,这真不是我能控制的了的,你可千万别又把小白那只单身狗放出来啊。”
  “岂有此理!”邻桌一落榜考生疾言呵斥,“你这厮明明已经在榜还故作伤心,这是在变相的向我们炫耀吗?这么些年我已经考了三次乡试,结果次次落榜,我做梦都想得那孙山之位。”什么叫考了最后一名就完了?那他们这些连最后一名都捞不着的落榜考生是不是都要去自杀明志了?
  苏锦楼一脸懵逼,什么意思?炫耀?明明是在诉苦,咋就成炫耀了?瞧了瞧周围的学子,貌似有不少人都对他怒目而视,显然都是认为他明面诉苦实则行炫耀之实。